不能仅仅把走访当作拓展就业岗位的临时性举措,还要将之作为推进办学综合改革,完善办学体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
日前,教育部决定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提出,2022年3-8月期间,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院)长,要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通过走访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其中,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含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书记和校(院)长拜访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
今年,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不少企业缩招,也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系统一项重要工作,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更牵连着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开展“专项行动”要求高校书记校长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拓展岗位资源,显然是强化高校就业服务的一个创举。尤其是对于那些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更有必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联系。
“专项计划”推出后,社会有一些疑虑,走访或者开拓100家企业的任务,能否完成?对此,包括汕头大学、安徽大学等在内的多家高校负责人都表示“难度不大”“100家其实不多”。一方面,行动参与者包括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以及校级领导班子成员,任务并不全在书记、校长身上。另一方面,对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高职院校来说,产教融合本就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产教融合必然离不开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可以说,能否顺利完成走访或开拓任务,其实也是评价高校产教融合是否真正推进的一块试金石。平日里,闭门造车、封闭办学,与企业行业脱节,关键时刻才会犯难,而平时就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与大量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引入行业、企业的力量共同育人,就不至于临时抱佛脚,完成任务也就不会太难。
当然,完成走访数量并不是目的,与企业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实现就业目标才是目的。而这就要避免“为走访而走访”,要让走访真正发挥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对接,拓展就业岗位的作用。
更重要的则是,通过走访建立更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形成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的合力。企业需要的是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解决就业难问题,要更注重在人才培养环节发力,主动了解对接企业、行业的需求,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趋同、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教学课程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才能更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也是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所以,不能仅仅把走访当作拓展就业岗位的临时性举措,还要将之作为推进办学综合改革,完善办学体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
还要看到的是,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其招聘需求自然减少,这是影响就业的最大外部因素。这一问题,并不是高校书记校长走访多少企业就能解决的。对此,必须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也就是要持续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减负、纾困,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以此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就业压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杨三喜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