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民意也期待能切实地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发挥欧洲“国家自主性”。
▲这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3月20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表示,总统拜登此次出访欧洲时不会访问乌克兰。图/新华社
当地时间3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开启其任内第三次欧洲之行。据公开行程报道,拜登3月24日在布鲁塞尔参加了北约峰会、欧盟峰会与G7峰会,在3月25日访问了波兰。
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一个月之际,拜登第三次亲自到访欧洲,目的昭然若揭:加大拉拢盟友,弥合分歧;干预俄乌冲突,实现对俄威慑;以及离间中国与欧洲的合作,拉拢欧洲的同时想达到制约中国的目的。
“美国利益优先”是美国外交底色
众所周知,美国外交一贯充满了对“美国利益优先”的偏执。此次,拜登的欧洲之行首先是力求巩固同盟,具体目标指向多个方面,但“美国利益优先”仍是其底色。
当下,欧洲国家对俄乌冲突升级多有不满,欧洲各国都在为此付出代价。尽管拜登政府也深刻明白,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给欧洲各国带来了诸如通货膨胀等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但仍欲拉拢欧洲各国实施对俄空前的制裁,确保不在任何一国出现制裁松懈和“开天窗”的情况。
在俄罗斯政府依然拥有能源主动权的现实下,部分欧洲国家在对俄制裁事务上出现松动的迹象,拜登政府当然要阻止这一趋势扩大。为此,拜登政府力求将对俄制裁和对乌军事援助介入战事,塑造成为一种类似“集体安全”的努力愿景。
拜登以组织北约峰会的形式,在北约军事上进一步加强目标导向和职能升级,推动对乌克兰的新军援,实现更靠近东欧冲突前沿的武力部署,同时增加各国军费预算,实际上使北约在军事职能与方向上有更加明确的协作和安排,并突出了美国政府的领导权。
欧洲民意期待“国家自主性”
对于美国外交,美国传统基金会英美关系高级研究员泰德·R·布洛蒙德等人曾指出,美国不应浪费宝贵的实力去维护一个想象中的国际社会,除非出于极为关键的国家利益,美国会使用武力,否则美国应该创造条件,施加压力,增加对手的行动成本来限制其行动能力。
这种美国外交行动中一贯的“离岸平衡者”角色,决定了其往往会“变戏法式”地实现成本转移,并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
比如,美国就是利用北约这一武装集团,使欧洲在安全上同美国对俄遏制战略的安排相绑定。作为盟友,美国未能关注在疫情下各国最紧迫的经济问题,而是利用俄乌冲突做强北约、强化美国领导地位,弱化欧盟各国的自主性。
以“欧洲安全”为楔子,美国似乎可以更加广泛地介入欧洲各国事务中去。但事实上,欧盟各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北约只是冷战的产物,早该被历史淘汰。
此次俄乌冲突,欧洲国家被美国裹挟的结果,是欧洲各国能源价格暴涨,通胀耗竭民众财富,更有无数乌克兰难民涌入,加深了欧洲各国政策协调的难度,不仅严重干扰欧洲经济复苏和自主进程,也必然为欧洲日后的冲突甚至分裂埋下隐患。
为此,欧洲民意也期待各国能切实地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发挥“国家自主性”,及早实施 有利于本国经济复苏和社会安全的政策。
▲3月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谈及中欧关系: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不受制于第三方。图/新华社
中欧合作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受此次俄乌军事冲突影响,尤其是美欧对俄规模广泛的制裁,显著推高了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令欧洲国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此现实背景下,美国这次所谓的“团结峰会”并不能给欧洲带来安全与发展福音,相反,还给欧洲树立了俄罗斯这一“对手”。当此之时,中国继续深入推动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并为区域和平加强各方政策协调,中国在此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对于欧洲各国而言无疑是极为重要和及时的。
就乌克兰局势以及中欧共同关注的问题,3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会晤后,又于3月25日同英国首相约翰逊通电话。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中方原则立场,强调国际社会应该真正劝和促谈,为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创造条件,推动地区局势早日回归和平。
事实上,尽管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但尊重国际多边主义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及联合国的权威,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意志,也是国际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此共同立场基础上,中欧就能相向而行,中欧合作就有更多可能。
尤其是中欧峰会即将举办,也为中欧拓展多边外交提供了机会,而中欧利益的相融性也必然因此更加突出。就在今年前两个月,欧盟反超东盟,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可以说,更广泛深入的中欧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中欧共赢双赢,也是当今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必然所需。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王英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