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川藏公路国道317线贯穿县城及部分区乡。德格,意为“四德十善”,是康巴藏区的文化之都,是一座充满着浓浓藏族文化色彩和历史的地方。它以名扬中外的康巴敦煌为中心,以迷人的西天瑶池新路海、金沙江、雀儿山、阿须草原为重点,集颇具有传奇色彩的岭·格萨尔王神庙,独树一帜的南派藏医,美轮美奂的噶玛噶孜,古朴庄严的古刹名寺而构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据了解,德格县的佛教寺院大都为有数百年,甚至逾千年的历史,尤其以更庆寺、汪堆寺、宗萨寺等大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从寺庙外装到内饰,都不失为集文物古迹于一体的名胜。这些寺庙均收藏有各类历史文物,有保存数百年、近千年的各类雕像、塑像、唐卡、壁画,有引以自豪的传统秘籍经典,也有明代国师曾到访。此次,记者将为大家揭开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古跡的神秘面纱———德格汪堆寺。
沿着川藏公路317国道,穿过近6000米海拔高的雀儿山,经过德格县城的印经院、更庆寺后再驾驶约70公里便到达金沙江的汪布顶乡。汪布顶乡是甘孜洲德格县唯一能与西藏江达县相望的地方,这里拥有着澎湃的金沙江水,充满色彩的古迹,渴望知识的孩童,冒险采药的山民。这些景象仿佛让人去了人间的秘景,这一切都让记者感到非常震撼。
而汪堆寺就座落于金沙江旁的汪布顶乡。 据了解,汪堆寺(又名望都寺) 是藏传佛教萨迦教派在康巴地区的古寺,该寺一直保留了许多十四世纪传统文化壁画和明代风格原型建筑。目前汪堆寺的大殿和外墙进行了翻新。
根据汪堆寺最高法台和现任住持大堪布汪根智哈萨明净 (藏名:ཝ་གཎྜི་ཤ་ས་མིང་ཅན།) 介绍:汪堆寺最早为苯教寺院,后改为宁玛派,命名为“喇空达龙玛”。公元1276年国师八思巴从内地返回萨迦寺时改为萨迦派,并在德格土司喇钦向巴彭措的支持下,修建了大殿及内外设施,从明代至今汪堆寺有千年的历史。
千年屹立不倒离不开汪堆寺历代住持和僧众们的努力守护与爱惜。汪堆寺由大殿、经堂、佛法殿等几座古老建筑组成,寺内有多处古老珍贵的壁画。
记者走进了历史最久的吉祥天母殿,殿内墙壁上绘有释迦摩尼佛、无量光佛、五方佛、金刚持、绿度母、十六罗汉、普明宏光佛等十多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技艺精湛、饱满艳丽。而“吉祥天母殿的壁画更是镇寺之宝。完整地体现岀我国中华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及文化的多样性。记者认为汪堆寺中的古老建筑和明代壁画都富含了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设计、艺术、工艺及深厚的历史内容。
在对汪堆寺住持大堪布汪根智哈萨明净(藏名:ཝ་གཎྜི་ཤ་ས་མིང་ཅན།) 进行采访时了解到,堪布从小在汪堆寺长大和学习,隨后前往德格著名的宗萨佛学院进行多年学习,在严格的考试中考得了堪布学位后返回汪堆寺担任住持並担起维修寺院的重任。他告诉记者,以前的汪堆寺经历了近千年的岁月洗礼,寺院的大殿,护法殿,经堂等建筑岀现多处较大的裂痕与破捐。而大殿主体的外部加固装修和几座古建筑的维修工程都需要较大的费用。对于他这位僧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眼见这座充满着深厚明代历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印记的汪堆寺。他决意克服困难,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不屈不挠地守护好汪堆寺中所有珍惜的壁画与古老建筑。
据记者了解,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帶领寺院僧人们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壁画,更不惜长途跋离乡别井,克服困难到处筹集资金返乡修复这座近千年的古寺。他告诉记者,他希望汪堆寺的明代建筑和壁画能完好的保存下去,让未来的年轻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源远流长。
大堪布汪根智哈萨明净(藏名:ཝ་གཎྜི་ཤ་ས་མིང་ཅན།)更向记者展示了数张过去汪堆寺的照片。当记者親见这些照片后,被这位堪布住持一直的付出所感动。他所做的一切不求名利,不求回报,更一直默默地为这座千年古刹付出和奉献。一心希望能为未来年轻人留下中华民族明代文化美好的印记。记者认为这位堪布住持虽然是位僧人,但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古迹守护的态度与精神是现代年轻人需要敬佩和学习之处。大堪布告诉记者,近几个月已有多个考古和考察人员到访过汪堆,並认为汪堆寺的壁画应该受到保护和重视。
此外,多编新闻报道中提到曾有多位专家到访汪堆寺並作岀了高度评价。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唐卡艺术家根秋丁孜教授曾到访汪堆寺並表示:“从壁画中的佛像量度的运用、色彩品质和绘画技法上看,该壁画大约为14世纪~15世纪之间”。藏族著名画家颜登泽仁、翁青在现场知悉分析后说:“该壁画迄今为止当地发现的最为重要的藏传佛教壁画之一,是明代康巴地区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研究藏族绘画艺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民间唐卡收藏家罗布、著名画家耷•曲培等专家对汪堆寺壁画给于了高度评价,并呼吁文物和宗教部门采取保护措施,进一步研究壁画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次的采访,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汪堆寺僧人们的淳朴和对这座千年古寺古迹的爱护。也感谢寺院住持大堪布汪根智哈萨明净(藏名:ཝ་གཎྜི་ཤ་ས་མིང་ཅན།)对明代建筑汪堆寺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