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是近代以来三大著名的人口大迁移活动。其中,走西口的主要方向在北方和西北方,主体则是由山西、陕西、河北等地人为主,其中山西人尤多。一部走西口的历史,不仅是中原地区人们开拓新天地的历史,同时,自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一、走西口的历史
走西口,说起来历史并不算短。
毕竟,山西和内蒙古地理相连,人口迁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不过,早先的话,山西人走西口的数量并不多,其中有相当部分其实是去内蒙古做生意的。
真正的走西口浪潮发端,还是要等到清朝光绪年间。
当时,由于旱灾频仍,所以在黄河中下游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灾荒,这就是“丁戊奇荒”。
正是这次巨大的灾荒,迫使山西人开始大规模走西口。
山西民谣曾唱道:“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足以见得逐渐恶劣的地理环境以及旱灾对于人们生存的深刻影响。
同样的,也是这次灾荒,迫使临近的山东、河北等省份的灾民也开始外出谋生。
山东人和河北东北部地区的人们选择了闯关东,山西人、陕西北部的人和河北西北部地区的人则选择了走西口。
于是,为了谋生,为了一口吃食,波澜壮阔的走西口浪潮开始层叠前进。
这股浪潮,一推之下,就是半个世纪,民国初期之后,才算是告一段落。
二、走西口和闯关东的不同
走西口和闯关东的浪潮,几乎同时并行,但是,显然,二者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其一,闯关东走的是东北地区,走西口走的是内蒙古地区;
其二,闯关东的主体是山东人、河北人,走西口的主体是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
其三,闯关东的人口数量更大,走西口的人口数量相对少很多。
但是,这两次移民浪潮也具有许多相同之处。
人们都要背井离乡,都要忍受严寒,都要遭遇野兽,都要遭遇土匪,甚至,都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他们为的,只是能给自己和家人某一条路,那条通天的大道!
三、走西口的影响
人口,是文化的载体。
移民,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不仅带来了更加充足的人口,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
对于来到内蒙的走西口移民来说,他们来到这里,自然也带来了山西的文化,不管是习俗、方言还是其他,在和当地居民的交流融合之下,又成一派新气象。
汉族移民学到了游牧,蒙古人民学到了耕种定居。
与此同时,民族也更加融合,经济也愈加繁荣。
蒙古的盟旗制度也因为汉人的定居发生了深刻变化,旗县并行,草原上也出现了大的城镇,商贾聚居,来往辐辏。
或许,经历沧海桑田的时间变化,走西口人早已记不得自己的祖先从何处来。
但是,流淌的文化血液深处,依然是最纯粹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