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式父母最爱讲奉献。他们忽略自己,把全部注意力都投注到子女身上。孩子的每一项重大人生选择里都有他们劳心劳力的身影。但全身心的付出却换不来孩子的一句感谢。
中国式的子女最喜欢谈妥协。孝顺父母的核心在于一个“顺”字。服从父母的意志按部就班地过无趣的人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可是,一旦生活中出现了些许不如意,他们就会埋怨自己的父母。他们忍不住地想:如果当初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幸福?
父母等不来孩子的感谢,孩子等不到父母的道歉。这种纠结,扭曲的状态源自于一种过于紧密,完全不分你我的家庭关系。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由于对别人的事情妄加干涉或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妄加干涉而产生的。家庭关系也不能例外。在家庭生活中,完全融为一体的亲子关系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
1.责任转嫁
失败的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______。这种刻意强调的奉献,其实是父母逃避自己人生的一种说辞。他们不想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就拿孩子做挡箭牌,把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他们用这种说法说服自己和孩子:如果没有你,我的人生一定会更成功,更幸福。所以你必须听我的,必须感谢我的付出和奉献。
2.回避自己的人生课题
“孝顺”的孩子一旦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会责怪父母:我听你的话选择了错误的专业/工作/城市/爱人。我现在不幸福,都是因为你。我本来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是你们剥夺了我的权力。你们必须为当初的独断专行向我道歉。
归根结底,这两种想法都是在说:我的人生轨迹被你改变了,你必须对此负责。
一个人的人生真的可以被另一个人随意干涉和更改吗?这种错误的想法在家庭生活中尤为常见。在太过于不分你我的家庭中,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当成子女的责任,用粗暴的或者道德绑架的方式,强迫子女按自己的要求生活;子女把父母的愿望当做不容更改的指令,委委屈屈地走上一条不由自己选择的道路。这种搅在一起的混乱状态很容易滋生失望,怨恨,委屈等等负面情绪。
想要解开这一团乱麻,重建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子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课题分离。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都得学会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不粗暴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孩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不想让孩子去大城市是父母的想法,不是孩子的课题。衡量一件事情到底是谁的课题的标准其实非常简单:谁对选择的结果负责任,就是谁的课题。
亲情是一种最亲密,也最难划清界限的人际关系。正因为过于亲密,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以为自己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孩子也容易忽略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心甘情愿地迎合父母。
中国的家长无法做到课题分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习惯把孩子当做没有发言权的附属品。如果一个家里只能有一个人说的算,不是你听我的,就是我听你的,那么肆意操控和干涉别人的人生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这样的家庭里往往充满了权力的争夺,家庭成员之间也容易形成一种操控与被操控的敌对关系。
而课题分离要求家长和子女都明确自己的边界,不随意插手别人的问题,每个人都把精力集中到应对自己的人生课题上来。这种平等,非竞争的横向关系给每个人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变得更简洁,更有序。
也许有人会觉得课题分离就是让每个人各顾各的,只为自己而活。这种自私任性,放任自流的做法会彻底毁掉孩子。但事实上,课题分离并不是要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放任不管,而是要求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多一些尊重和耐心,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加以援助。
牛不喝水强按头是最无效,也最伤害感情的做法。家长能为孩子做的只是领着他走到河边。至于孩子会不会低下头喝水,那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没有权力去干涉。
课题分离还能帮助家长打破有关“奉献”的迷思。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就必须感谢父母吗?这还是一个课题分离的问题。
帮助孩子是父母基于爱做出的选择,是父母的课题。而孩子要不要接受父母的帮助,会不会相信父母的建议,是孩子的课题。不分界线地认为我付出了就应该得到感谢,这就是对别人的粗暴干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不但无益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还容易让自己陷入不忿和怨恨之中。
不幸的家庭建立的是竞争和敌对的纵向关系。每个人都以爱之名竭力争夺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为了获得绝对的权力,不惜践踏其他人的边界,迫使对方臣服。
幸福的家庭建立的则是平等和合作的横向关系。每个人都聚焦于自己的问题,努力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又愿意为其他人提供援助和支持。大家因为爱而聚集在一起,互帮互助,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前进。建立这种理想的家庭共同体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如何从纵向的竞争关系转变成横向的合作关系?我们能做的无非是:捍卫自己的边界,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认清别人的边界,不要随意干涉他人的事务。主动提供援助时,多一些尊重和理解,不要随意越俎代庖。
如果你想要改善家庭关系,那么这就是你的课题,要由你自己先开始行动。千万不要急着考虑对方是否会合作。直面自己的课题,主张自我,如果对方跟着改变了,自然皆大欢喜。如果对方固执的不做改变,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毕竟配不配合是别人的课题。千万不要想着我改变了,对方就必须跟着改变。这种只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也是课题分离不清的一种表现。
积极开展行动,家庭关系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吗?这可未必。但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我们不用害怕关系的破裂,更不必拘泥于“家庭”这个小小杯子里卷起的风暴。直面自己课题,勇敢承认失败,去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让自己获得归属感的其他共同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选择的可能性,打破中国式家庭的魔咒,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直面自己的勇气,做出改变的勇气,和即使被讨厌也不在乎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