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李卫,并不像《雍正王朝》中的那样,是个小叫花子的出身,真正的李卫是个标准的富二代,并且是靠捐官在康熙年间进入仕途,但是有一点和电视剧中的形象是一致的,就是李卫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因而当官、为人、做事情并不会按照读书人的礼法来,使得一些行为、所做一些事情遭到了一部分读书人的不屑,因而多次遭到了同僚的弹劾。
《雍正王朝》中,李卫和田文镜的关系是很不错的,但是正史中,田文镜就曾因为李卫的行为多次参劾李卫。当年李卫修葺完西湖,看到西湖风景不错,于是就将自己的办公地从浙江巡抚的府衙搬到了西湖中间,所有找李卫的人都需要坐船到西湖中间,才能办成差事。这一点让田文镜知道后,田文镜是非常的不痛快,直接向雍正上疏弹劾李卫。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李卫被众多人弹劾。乾隆第五次南巡时拆除的李卫画像,其实是李卫的家庭合照,但是这其中不仅有李卫,有他的正室夫人,还有李卫的小妾,也被塑像让人供拜。李卫修庙建宇,造福一方,为自己塑像本无可厚非,加上夫人也说的过去,但是连小妾也这样,确实不符合读书人的传统礼仪,因而遭到了弹劾。
而这样的事情在李卫身上还有很多,什么出门声势浩大,什么经常同市井之人混在一团等等等等,而这,一来没有影响李卫的政绩,二来治下的百姓依旧对他敬重有加,所以雍正也并没有因此处罚李卫。
不得不说的是,李卫为官清廉,政绩突出,敢于为民诉苦,确实是一名好官。
雍正登基后,便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在盐驿道任上,李卫政绩显著,不久后的雍正二年(1724年),李卫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但仍然兼管盐务的职务。雍正三年(1725年),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雍正五年(1727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
李卫升迁速度如此之快,一方面靠的是雍正的赏识,更为重要的是李卫政绩确实非常突出。除了盐政方面的政绩,李卫在修筑海塘、缉私捕盗、修庙建府等领域,也有非常突出的成绩,并且李卫为官清廉,还时常带头自掏腰包,带动有钱人捐款办事,因而深得治下百姓爱戴。
特别是帮助浙江恢复科举一事,让李卫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在雍正年间,因浙江人发生多起文字狱,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浙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作惩处。为尽早恢复乡会试,时任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便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调解各种矛盾,同时跟踪检查受株连而未定罪文士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训导,责令改正,表现好的文士,将其事迹一一记录归档。过了一年,当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看到这些档案材料后,深为李卫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为浙江人感恩悔过而高兴。于是,和李卫同奏朝廷,替浙江文士说了许多好话。雍正帝一见奏折大喜,很快就下令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结果第二年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江人取得,从而让浙江百姓对李卫是更加的感恩戴德。
雍正将李卫、田文镜、鄂尔泰树立为三大封疆大吏的标杆,因为这三个人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官场阶层。
李卫,大字不识几个,靠着捐官进入仕途,属于没有读过书的。
田文镜,并没有考中进士,是监生出生,属于读书不怎么厉害,但终究还是有点学识。
鄂尔泰,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天子门生,属于饱读诗书类型。
这三个人虽然出身不同、入仕的方式不同,但是都为官非常清廉,办事特别认真,能够不畏强权为民做主,政绩也是非常的突出,因而都受到了雍正的信任与重用。
雍正希望他们三个人能够树立成为朝廷的榜样,也是要籍此昭示天下,不管是什么出身,只要有能力,有政绩,想着为国办事,一样可以高官厚禄,飞黄腾达,因而对于他们三个人,雍正也是相当的看中。
雍正也希望他们三人能和睦相处,而事与愿违的是,这三个人非但没有和睦相处,反而却相互弹劾,让雍正大为苦恼。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参劾也仅仅因为出身的不同,接受的礼法教育不同,而他们看不惯的只是对方的行为和做法,始终没有影响到大局,这也让雍正感到非常欣慰。
因而雍正在面对对于李卫的弹劾,并没有对其进行处罚,而是继续委以重用,李卫也成为雍正朝的名臣与影响力深远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