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3·21”东航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在广西梧州举行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广西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郑西通报当天搜救工作的进展情况。据介绍,截至15时30分,共搜寻到遇难者遗物21件、飞机残骸183份和部分遇难者遗体残骸,已移交调查工作组。另有媒体报道,事故发生后,首批心理专家50余人已赶赴事故现场,梧州市则组织了70名心理医生待命,随时准备对到梧州的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并安排志愿者对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搜寻尽可能多的残骸、遗物,尽快查明事故真相,毫无疑问,这是事故善后的重要内容,公众对此非常关注。而派出心理医生,其实也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
一位哲人说过,“对灾难的惧怕要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灾难猝然而至,即使身为万物之灵,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巨大打击,目睹死亡和毁灭,也难免引发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甚至留下无法弥补的长久心理创伤。
一次大爆炸事故之后,一个虽然没有受伤但目睹了爆炸的出租车司机说:“如果没有心理援助,我恐怕一辈子都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这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典型反应。如果患者因为事故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其受到的影响只会更为剧烈。
空难不幸发生,遇难者家属承受着各种重压。此外,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也不能忽视,因为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同样会带给他们极大的心理压力。
如何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首先需要明确,心理援助是一门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一般民众对心理危机的严重性缺乏了解和重视,有的轻视心理创伤对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有的虽然亲身感受到了不利影响但茫然失措,根本不知该如何寻求帮助,往往只能消极地寄望于时间。
但这种状况已经得到了改变。业界普遍认为,假若说汶川地震之前,我国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体系,那么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区,我国的心理援助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而且构建了体系、组建了队伍,并为之后的灾难后心理援助工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经验。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表示,“广西这一次有一个很庞大的心理救援队在前方,这也是咱们国家派出特别快,人数非常多,速度非常快的一次。”人数多、速度快,证明了专业的力量。
心理援助更是人性的体现,因为心理援助本身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在遭遇重大危机事件之后,它要求对受影响的人群提供人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维护受影响人群的尊严是这项工作的应有之义。
倾听遇难者家属的诉求,在交通、食宿、医疗、安保、防疫、心理援助等方面妥善安排,尽力照顾他们的情绪,维护他们的尊严,应该说这是当下可以做到的唯一能够分担家属痛苦的办法。
据东航客户委员会负责人介绍,目前相关工作组已全部完成123户家属对接,为每户家属制定保障方案。目前针对123名旅客、涉及110个家庭,东航已组建了300名人员的援助队伍,确保每户家属有3名以上援助工作人员提供支援保障。工作组并且强调,将密切关注家属们身体情况、心理状态,详细听取家属诉求,按照“一户一册一专班”工作要求,持续优化援助工作。
这些安排已涵盖多个方面,其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更周密更细腻,显然是公众的普遍期待。所有人都希望,虽然经历了可怕的灾难,受伤的心也能带着爱与希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