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中旬,正值冬季,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凛冽的寒风肆无忌惮地呼啸,一辆专列正驶出中国境内开往莫斯科。
车内乘坐的人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正在翻看一本《史记》,指间夹着一颗香烟,此人正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此次前往莫斯科是受邀出访,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首次与斯大林会晤。
这次出访的机会可谓是异常难得,期间经历了五次拒绝访问,如今斯大林才终于正式邀请毛泽东访问苏联。
毛泽东对此也十分的重视,专列的其中两节车厢内装满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见面礼。
可就是这样难得的机会,两国领导人在商谈中竟然发生了摩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五拒”访苏
其实早在1947年初,毛泽东就提出了访问苏联的想法,到1949年末正式出访,满打满算足足有3年的时间,这三年里历经5次拒绝访问,这究竟是为何?
1947年,时值解放战争打响的第二年,解放军已经逐步转入全面进攻状态,而毛泽东也看出国民党失去民心所向,战败已经成了定局。
于是,毛主席高瞻远瞩准备为建设新中国早做打算,将目标放在了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希望可以访问各国学习经验。
可斯大林担心的是目前中国陷入内战,谁能笑到最后还没有结果,倘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将会得不偿失,所以一直表示欢迎,却并没有明确具体时间。
经过长期的交涉双方终于确定日期,毛泽东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动身时,斯大林却突然发来一封电报。
大致意思是说毛泽东作为领导人不应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选择访问苏联,恐怕会对战局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
如果真的有什么十分重要不能拖延的问题需要商讨,苏联可以委派一位同志前往中国进行磋商。
于是毛泽东第一次访苏的请求就这样不了了之,等到1948年解放军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时,毛泽东又萌生了访苏的请求,这次胜利在即,斯大林总不该拒绝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此次提出访苏请求可谓是下了极大的决心,甚至表示如果苏联有所顾忌,毛泽东可以独自一人前往苏联。
斯大林见毛泽东这样真诚,便答应了访苏的请求,可没过多久,又一封电话将毛泽东访苏的念头打消。
斯大林还是认为时机过早,于是借口说毛泽东前往苏联的路线多处地区都在战火线上,恐怕会有危险,希望可以推迟访苏计划。
毛泽东怎么能不明白斯大林的真正用意,于是只好将访苏计划推迟,等到1948年5月解放战争战局基本落定后才再次提出。
这一次毛泽东在请求电报中表明,计划包括海、陆、空三条线路,如此一来也避免了安全问题。
可斯大林最终给出的答复却是,“苏共高层领导全部要去‘收粮’”,无奈之下毛泽东只好同意再次将访苏计划推迟。
当时毛泽东还质问中苏联络员奥尔洛夫医生道:“难道苏联把征粮看得这么重要?乃至党中央领导人都出去参加吗?”
这一推就推到了1949年初,斯大林又借口称双方领导人见面会导致谣言四起,对两国的声誉造成影响,因此将访苏计划推迟。
等到第五次申请访苏时,斯大林依旧表示十分欢迎,但就是不同意毛泽东到苏联出访,最终协商的结果是派遣苏共中央特派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到河北的西柏坡进行磋商。
1949年1月14日,米高扬几经周折来到西柏坡会见毛泽东,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米高扬虽然是来访,但各位领导人也表示一定要隆重欢迎。
可当时的解放区物资匮乏,甚至各种食材都非常的稀缺,无奈只好用平时养的猪、鸡等等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谁知米高扬竟然还对此十分的苛刻,用餐时炊事员端上来一盘鱼,米高扬却质问道:“这个鱼是活的吗?”
当时还有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能够拿出大鱼大肉招待米高扬已经实属不易,却没想到还被嫌弃了一番。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却没想到被毛泽东给记在了心里,以至于第一次出访苏联时还做出了回击。
米高扬的权利毕竟有限,各位领导人与他一连商讨了几日也没能讨论出一个结果。
最终决定由刘少奇率领代表团前往苏联再次磋商有关事宜,这一来一回两次访问也为毛泽东访苏起到了不小的推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站出来承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并且第二天就发来了建交申请。
1949年11月12日,历经五次拒绝后,斯大林终于发来电报,正式邀请毛泽东访苏。
而此次访苏的目的也并不单一,除了参加斯大林其实诞辰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各项条约和协定的有关问题。
中国特产作寿礼
祝寿和访苏同样至关重要,毛泽东对此也十分的重视,既然是去祝寿辰,又是同斯大林第一次见面,当然要带些礼品去。
而在礼品的选择上也非同小可,走出国门以后送的礼品代表的是中国形象,因此必须要经过精挑细选,这项重要的任务便交给了中央办公厅。
既要彰显中国的特色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经过一番讨论后商定除了绣有斯大林形象的湘绣制品、景德镇陶瓷、浙江龙井茶、杭州刺绣、江西的竹笋以及一些工艺品外,还要有蔬菜水果这一项。
没过多久,毛泽东便起草电报发往山东,要求于12月14日前,分别购买白菜、萝卜、大葱和梨子各五千斤。
其实毛泽东选定这几样蔬菜水果,除了想要表达中国民众对斯大林的尊重外,还有一项特殊的用意,这还是当时代表团翻译组组长阎明复后来提起的。
这是源于一个民间笑话,说山东人打架的时候,给他们一根大葱,他们就歇手,而萝卜是用来通气的,同样也意味着消气。
这也暗示了在当时那个年代,苏联确实给我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同样也做了一些不利于团结的事情。
因此双方之间都窝着一肚子气,选择大葱和萝卜也是希望双方能够放下往日的芥蒂消消气。
准备礼品的事宜进行得十分顺利,可是有一件事却难倒了罗瑞卿,毛泽东作为主席访问苏联,着装方面肯定有诸多的礼节。
可是毛泽东却怎么也不愿意定制出国服装,罗瑞卿劝说道:“主席,国际交往要有国际礼仪习惯,你要穿着黑色礼服、黑色皮鞋、甚至连袜子也要穿黑色的!”
毛泽东却不愿意:“怎么这么复杂,我就不穿黑的,身上的衣服又没有坏,干嘛要浪费布料做新的!”
罗瑞卿只好找来周恩来总理,周恩来说道:“我明白主席是不希望铺张浪费也不习惯这些约束,可咱们国家第一次以主席这样的身份访问苏联,我们一定要和外交礼节相适应。”
毛泽东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考虑到事关国家形象问题,最终还是同意制作出国服装。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自然是出访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当时国民党残军大都已经败退台湾,可仍有不少特务仍潜伏在大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中央当即决定调遣3个军的兵力驻守在从北京到满洲里的沿线桥梁以及各个制高点附近警戒。
并且还特地安排汪东兴随行,负责毛泽东的专列组织工作和贴身保卫工作。
临近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住处收拾行李,箱子里装得最多的不是衣物和生活用品而是书。
《资治通鉴》、《史记》、《鲁迅全集》,还有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毛泽东足足装了整整两箱子的书籍。
由此可见我们的伟人毛主席,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忘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在路途中也不忘带上书籍阅览。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和陈伯达(以教授的身份)、师哲(翻译)、叶子龙、汪东兴等一众随行人员在西直门火车站登上开往莫斯科的专列。
这辆专列还是美国送给蒋介石的,不过蒋介石一次也没有坐过就缩回了台湾,倒为了此次出访苏联做了不小的贡献。
整辆专列由前卫车、主车和后卫车组成,其中两节车厢内装了2万斤的中国特产。
在路途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当时正值冬季,专列上的暖气管子却被冻坏了,车厢内的温度已经逼近零下。
毛主席看着身边的人员冻得直打哆嗦,不以为然地打趣道:“看来美国人出的这些东西也不灵啊!哈哈哈……”
等专列到了满洲里地区,毛泽东与随行人员换乘了斯大林特地准备的一辆苏联专列,继续朝莫斯科前行。
1949年12月16日中午,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的站台上站满了苏联政府工作人员。
“咚…咚…”车站里的大钟敲了12响后停止,远处毛泽东乘坐的专列缓缓驶入车站。
苏联方面负责接待的人员考虑到毛泽东可能初来乍到无法适应莫斯科的严寒天气,便只是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
毛泽东以及随行人员被安排住进了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
当天晚上6点左右,毛泽东一行人乘车前往克里姆林宫会见斯大林,毛泽东跟随指引来到斯大林办公室的小会客厅。
斯大林见毛泽东进来后立刻起身上前迎接,两位领导人第一次见面都十分的激动,热烈地握手后互相问候致意。
随后毛泽东和斯大林展开了友好的探讨,当然,一切的焦点还是在中苏条约上面。
当毛泽东提及中苏条约时斯大林并没有回避,反而称如果做出修改会给英美在法律上落以口实。
双方就条约问题意见分歧很大,毛泽东也感受到苏联方面对于保留条约十分的坚持,恐怕不是三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关于中苏条约的问题最终也不了了之,除此之外的其它问题商讨得却十分顺利。
临别时,斯大林还特意将毛泽东叫住,称希望得到毛泽东的著作,毛泽东自然没有推辞,不过也表示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需要苏方的协助。
12月21日,毛泽东应邀出席莫斯科庆祝斯大林70寿辰大会,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被斯大林安排到第一个致辞。
这份祝寿词确实慷慨激昂,但经历了第一次会谈的失利后毛泽东情绪比较低落,以至于全程板着脸。
宴会一直持续到次日的凌晨一点才散场,对于这场宴会毛泽东也并不喜欢,主要还是搞得太过隆重,收的礼物也不在少数,并对随从人员说道:“这个不好,我们不学他!”
宴会结束后大多来参加贺寿的国家代表团大都已经返程,而毛泽东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最重要的中苏条约问题还没有解决。
于是毛泽东再次约定与斯大林会谈,而斯大林也知道毛泽东心中所想,对于中苏条约的事情是只字不提,第二次会谈再次以失败告终。
此后的几天里,毛泽东没有表示要启程回国,而斯大林也没再约谈,只是每天名人给毛泽东打电话问好。
毛泽东对此也是十分的生气,一次警卫员李家骥在给毛泽东送餐时,毛泽东特地叮嘱道:“你给我记住,要准备活鱼,如果拿来的是死鱼,你就把它撤回去!”
李家骥听了以后十分的困惑,主席平常十分的节俭,甚至主动要求吃剩饭剩菜,为什么到了苏联反而将就起来了呢?
毛泽东此举毫无疑问是在对米高扬当初要求吃“活鱼”的一种回敬,更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在这样的僵局下毛泽东又会怎么处理呢?他又能否打破僵局?
刚柔并济
巧合的是就在毛泽东出访苏联的期间,缅甸、印度先后承认了新中国的独立,英国也有承认的苗头。
毛泽东一连几日闭门不出,英国通讯社更是杜撰消息称斯大林把毛泽东给软禁了。
原本希望可以给苏联制造舆论,却没想到帮了中国的大忙,为了打破谣言斯大林不得不主动拜访毛泽东。
斯大林还邀请毛泽东参观苏联,但毛泽东却以身体不适为由各种拒绝,还透露称要提前回国。
迫于舆论的压力,斯大林的立场开始有所松动,同意周总理赴莫斯科就中苏条约谈判的要求。
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代表团与苏方进行了漫长的谈判后终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毫无疑问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让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就遭受冷遇,最终凭借着时机和谋略才终于打破僵局,更是妥善解决了中苏条约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而毛泽东没想到的当他再次出访苏联时,受到的是最高规格的礼遇。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第二次出访苏联时,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十分重视,特地派出当时苏联最好的飞机“图104”并配备最优秀的飞行员前去迎接。
赫鲁晓夫还为毛泽东破了一次例,将毛泽东安排到克里姆林宫下榻,也是唯一安排在克里姆林宫的外国元首。
房间里的陈设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全部都是按照毛泽东的习惯进行安排,为了做到这些赫鲁晓夫特意请汪东兴先一步到莫斯科。
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当天,赫鲁晓夫等苏联党政领导人已经提前在伏努科夫机场迎接,舷梯下特地布置了红地毯铺路。
这一些细节足以看出赫鲁晓夫对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的重视程度,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他当时的坚持与做法是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雄韬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