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下飞机,我就要深吸一口这里的空气,太清新了!”近日,一位来自重庆的客商看到浮梁县被授予2021年度“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消息,由衷地认可。
浮梁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景德镇北部,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县林业用地324万亩,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达81.4%。
因一首《琵琶行》闻名的浮梁,在上个世纪总被人们叹息“远看青山在,近看无用材”。1989年,浮梁首次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森林覆盖率仅58.43%。“以前我们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是以伐木为生。”浮梁县瑶里镇查坑村村民刘军树说,松木锯板卖,杉木做门框,村里人就像是在进行砍树比赛。
看着大片森林面目全非,浮梁县痛定思痛。自198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消灭宜林荒山、山上再造、封山育林、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尤其近10年,浮梁县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公益林、禁伐阔叶树、实施天然林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林业六大类示范工程以及全面推行林长制,森林资源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浮梁县原林业局局长李勇对林业工作感触颇深,他介绍,1996年,县政府做出了封山100万亩的决策,1997年开始实施封山育林,1998年颁发了《浮梁县封山育林管理办法》。1999年底,全县累计封山育林121万亩,2004年,浮梁县被评为“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百万亩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对重点区域天然林进行了有效保护,也为浮梁打造生态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有生态公益林109万亩、天保林118万亩,原封山育林山场都已转入公益林或天保林继续加以保护。
“我们一度很不理解,感觉政府断了我们的经济来源,也曾上访过。”刘军树回忆说,政府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时老百姓很无奈,靠伐木卖木为生的生活要从此改变,以后还怎么靠山吃山?怎么继续维持生计?大家伙儿一筹莫展。
“我们一方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项目,建立自然保护区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展植树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公益林等补助资金补偿林农。此外,还引导林农发展茶、果、油茶、森林蔬菜及中草药等林下经济,发展毛竹产业,开展森林旅游等来实现收入稳步增长。”李勇说。
提到森林旅游,浮梁县瑶里镇的村民受益明显。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瑶里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汪湖生态风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尤其高,2019年首届江西森林旅游节在这举办,每年来瑶里镇的游客达几百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不断提升。以2020年为例,瑶里接待游客486.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2亿元。
“现在,城里人都很羡慕我们,环境好,负氧离子含量高,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我们也理解了当初政府实施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苦心了。”在瑶里镇古街摆摊的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
为深入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发展,2018年,浮梁县全面实施林长制,提出并实行了“五区、一网、一台账”的创新思路与模式,并在全县范围内聘请了490名护林员,强化了森林资源源头的护林监管。
“从曾经的伐木工到现在的护林员,看着山上的树木成长,森林茂盛,我深感自豪。”经公桥镇新田村护林员吴用华一边巡山一边告诉记者,他将继续坚守护林员职责,守护浮梁的绿水青山,保护好天然氧吧。
比拼“氧吧”实力,不只在于卓越的生态禀赋,还得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抓手,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我们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常态化联合相关部门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浮梁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汪文勇说,去年全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450余人次,检查企业210家,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8份,查处违法排污单位26家次,实施查封扣押等五类案件6件,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4家,全县共受理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举报78件,均按时办结,群众满意率100%。
“我们将积极探索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两山’双向转换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碳达峰碳中和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擦亮‘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浮梁的经济优势、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浮梁县委书记程新宇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