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割据巴蜀的政权,不能及时北伐就只能坐等灭亡,从先秦到魏晋无不如此。诸葛亮积极北伐就是不想“等死”,而是寻求“死里求生”。不过,蜀汉北伐有三条路,东线的荆襄路线因为“吴更违盟,关羽毁败”而此路不通。刘备东征,一定程度上也是想恢复荆襄路线,为后来的北伐奠定基础,可惜“秭归蹉跌”。
经历了219年关羽失荆州、孟达叛逃与222年刘备败于夷陵,223年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执掌蜀汉军政大权时,已经元气大伤。按照当年《隆中对》的“两路北伐”模式,显然力量不足,这就需要出实际出发改变策略。
诸葛亮辅政后,一方面派邓芝出访东吴恢复孙刘联盟,接受东吴夺取荆州的现状;另一方面亲率大军南征,在蜀建兴三年(225年)平定 雍闿、孟获叛乱,不仅积累了军事经验,而且组建了“无当飞军”,当然也安定了蜀汉后方。
蜀建兴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继位。这年8月, 孙权亲率大军乘魏文帝驾崩进攻江夏,诸葛瑾等攻魏襄阳,先后被江夏太守文聘、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和中军大将军曹真挫败,曹魏的注意力被东吴吸引。蜀建兴五年即魏太和元年(227年)“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魏散骑常侍孙资建议魏明帝曹睿“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确立了在西线凭险据守的基本战略。这年“六月,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这也说明司马懿被部署在南阳地区,遏制东吴从荆州北伐战略。
诸葛亮正在汉中调动大军,突然接到魏新城太守孟达准备叛归蜀汉的消息。诸葛亮此时就应该迅速把“汉中攻势”变成“汉中佯动”,例如派出汉中太守魏延摆出一副从子午谷进京关中的架势,主力部队特别是擅长山地作战的无当飞军从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就是“
遣宜都太守扶风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
,杀房陵太守蒯祺。又遣
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攻上庸
”。汉中到上庸三郡,顺水而下接应孟达,这既能够增加孟达抵抗司马懿的底气,也能开辟“中部战场”打开一条从上庸三郡进入南阳盆地威逼洛阳的态势。
汉中太守魏延扬言进攻关中,把主攻变成佯攻,吸引曹魏注意力。镇东将军赵云与扬武将军邓芝变佯攻为主攻,增加张翼、王平等兵马从水陆顺流而下增援孟达。诸葛亮此举如果能够联合孟达击败司马懿当然更好,即使不能击败司马懿也能保住上庸等地几个桥头堡,并避免孟达全军完败。一旦诸葛亮夺去了上庸三郡,则可以与汉中太守魏延形成掎角之势,迫使曹魏不得不分兵,而且与江陵的东吴北伐大军遥相呼应。
蜀汉军队数量远不如魏国军队,这就需要通过佯攻与主攻之间的相互调换来分散魏军,形成蜀汉军队的局部优势。如果诸葛亮在孟达表示回归蜀汉时立即变汉中的主攻为佯攻,大军顺水路直奔上庸三郡,即使不能击败司马懿也能避免孟达覆没,从而开辟一个“中部通道”可以威胁南阳甚至洛阳。
即使诸葛亮这次西线进攻改为中路进攻不能有效杀伤曹魏军队并夺取州郡,但也能让此后曹魏军队在西线、中线来回奔走。当然,魏明帝曹睿也许会采取西线曹真坐镇长安、中线司马懿坐镇南阳模式,但这种模式会使得曹魏不得不分兵。不要忘了曹魏还要在南线襄阳、东线合肥部署重兵,“四路分兵”下也就难以做到每一路都能占据优势。诸葛亮可以在西线、中线之间通过水陆来回切换,而且谁都知道走水路比走陆路要便捷的多,这就可以使得蜀汉大军形成局部优势,一举突破曹魏大军沿着秦岭的布放封堵。
孟达叛归曹魏,打开中部通道多好的机会啊,可惜被司马懿的“倍道兼进”与诸葛亮的“作壁上观”所浪费。司马懿大军兵多粮少,从南阳赶到新城只用了8日,攻城用了16日,20多天的时间足以让诸葛亮大军从汉中顺水赶到新城,然后作为“预备队”突然杀出,这让兵多粮少的司马懿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