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最近,上海疫情的进展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对于身处上海的人们更是人心惶惶,几乎不是在抢菜,就是在抢菜的路上。闻声 水涨船高的菜价虽无可厚非,但总有几股“清流”在这危难之际,用自己朴实无华的举动, 彰显了人世间的温暖……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菁kids上海(ID: Jingkids_Shanghai)
文、图丨道道 编丨Amanda
封在小区里5天了,后面还有七八天。最初的吃惊和不适应都已过去,人开始进入一种疲沓的状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愿望干不过现实,索性啥也不指望了,来什么都受着。
上海话叫作 “横竖横”了。
唯一能让人躺平之中惊坐起的就是抢菜。我们这代70、80后,是计划经济尾巴上长起来的人,记忆里还残留着粮票的倩影,父母辈饿肚子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格林童话。即便自己没有过吃不饱的经验,一有点风吹草动,备战备荒的本能立刻在体内汩汩奔涌。
通知的是封闭48小时,起码要囤够一星期的粮。七八十来天的话,就得奔着个把月去了。要是没这点余量,伸向食物的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抖豁——吃,还是不吃?
第一次封小区还只觉得闷,一解封就想往外蹿。那天附近几个小区同时解封,街面上到处是人,满脸雨过天晴的喜气,开心得跟过年似的。
有人买得多,自言自语说天晓得还会不会再封一次,立马招来旁人的白眼—— 十三点啊,个种事体哪能还会再来一趟?
话音未落,已经是三进宫了。
第二次解封时,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跑出去看到什么都想抓一点,因为不知道还要封几次,也不知道店铺还能开几天。生活变得像巨浪里的浮木,什么都靠不住,只有手里的蔬菜牛奶面包让心落定。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偏偏最不耐囤积。三天吃不到叶子菜,满脑子就剩下一片绿油油的菜地,飘荡着农家肥的气息。
物价开始上涨。
107.8元一公斤的土豆虽是谣言,但菜价确乎是涨得厉害。青椒30块一斤,莴笋13块一根,两个小番茄10块。
为了不去大超市人挤人,只能跟着周边小菜店一起高歌猛进。不怕买不起,就怕买不到。平常买颗白菜都要饶头蒜的精明主妇,也变得一掷千金。
二进宫之前冲去最近的菜店补货,买完菜捡起一只甜瓜,两个拳头大小,一上秤48块。
“啥?你再说一遍?”
店主不敢直视我的眼睛,对着瓜说:“48。”
“你放下我不吃了。”
28号三进宫的第一天,网上的抢菜计划统统失败。下午看到流动菜贩出现在小区围墙绿化带外面如遇救星。可是隔着绿化带我摸不到菜也看不到秤,只能隔空点菜,4个菜花了56。
我已经接受现实不嫌贵了,就是觉得买菜都弄成探监了,还装模做样称什么呢,直接开价不就完了,我还敢不买不成?
小区边上的流动摊贩
上海人向来把非大笔的钱称作 “小菜钱”,打份零工,做个兼职,股票小涨的进账都是“小菜钱”,免得跟没见过钱似的。
谁能想到有一天小菜钱闹出这么大动静,十几二十块的事情变到没有三位数不敢出手的地步。
网上说上海人买不到菜要吃绿化带,还真不是瞎说,小区绿地上的春笋和野菜很多都已经上桌了。嘴都糊不上的时候,观赏这种精神需求自然要让位。说来道去,到底还是土地最牢靠。
有朋友说上海疫情再持续一段时间,菜农又能挣出一套房子了。
话讲到此就算到头,上海人关于钱的想象力,基本就是从“小菜钱”始,到“买房子”终。
作家毛利的儿子突然从小区附近绿化带里挖回一筐笋,吓得爸爸小陈立即主动给物业交罚款
金迷纸醉之际倒也不乏清流。
有菜店老板每天开车去远郊的仓库抢菜回来平价出售,一大包六七个新鲜菜只卖二三十块,一直坚持到店面被封。
3月28号早上,一箱10斤的苹果准时出现在家门口,新鲜的果香瞬间浇灭了我的水果焦虑。
社区商家不是流动摊贩,平常日子货品和价格都难分伯仲,拼的就是谁更会做生意。
碰到这种百年难遇的极端情况,刷个人气博个好感的成本其实并不高。可是也因为百年难遇,谁是什么样大家都会记在心里。
好比一个人突然落难,三天后又起死回生,他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三天里谁帮过他,谁又给了他白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上海的小区还能封几天?经过了这一遭,你说我以后买东西去谁家?
这场疫情必定会留下一些终生难忘的记忆,其中当然包括那些温暖的人和事。
如果说2020年2月,要记住给你寄口罩的人,
那么2022年3月,就要记住给你送过菜的人。
为难之处的一双手,胜过得意之时的千贯财。它让人生无论掉落得多重,总有一个底在。
都会过去的。
贵一点,难一点,闷一点,但终究还能好吃好睡,身康体健地呆在家里。这已经是多少人连轴转地跟病毒缠斗换来的一点安稳。
知足,感恩,烧饭去。
作者介绍:道道,退役媒体人,长期写作者,磕磕绊绊的普娃妈,糊里糊涂的问道者。总在寻找由文字通往真理的道路。如蒙不弃,愿与智者共勉。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