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富养”孩子成了很流行的一个词——“孩子读小学六年级,全班同学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欧洲世界顶级学府x日游仅需xx万”等话题一度登上热门。
现在的父母不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养”,精神、礼仪、气质,一样都不能少。从胎教开始,就拼尽全力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各种补习班、出国游的供应商也是花样百出,推出各种“优惠套餐”来吸引父母。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段子——消费能力排名:孩儿>女人>狗>男人。
虽然是个段子,但个中意味自然明了,在当下的中国,孩子就是消费的主力军,父母给孩子花钱是最舍得下血本的。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到学习补习、兴趣爱好,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输。
所谓“富养”,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即是如此。但这种“富养”,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负担得起的。
“富养”孩子,量力而为——致普通家庭的父母
要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仍有数目惊人的人口尚未脱贫,就算脱了贫,大多数家庭也很难支付得起孩子高昂的补习费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月均2164元。
2164元是什么概念?一线城市里一节钢琴课500元,就算放到三四线以外,也要100元。按一周一节课计算,一个月就是400元,一年就是4800元。当然,“富养”孩子,肯定不止学钢琴,还要学绘画、学英语、学书法、学舞蹈、学奥数、学小提琴架子鼓……如果再加上巨额房贷,你算算,够用吗?
在《公报》的数据里,我们还发现,他们把全国的收入细分为五等分,这为我们排除顶尖富豪的收入提供了便利。根据统计局数据,全国居民收入分五组:
第一组是“高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月均5412元。
第二组是“中等偏上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月均2879元。
第三组是“中等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月均1875元。
第四组是“中等偏下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月均1153元。
第五组是“低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月均500元。
《公报》基本涵盖了全中国绝大部分居民,样本量足够的大。换句话说,只要你的月收入达到5412元,你就碾压了80%的中国人。
所以啊,中国其实没你想象中那么富。明星的天价片酬动辄千万,按1000万元来算,也要一个中等收入的中国人不吃不喝工作445年!
明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还在温饱的及格线徘徊,却拿富人的标准去“富养”孩子。除去教育支出之外,父母还扛着房子重担。
高房价之下,孩子的一套房子,首付掏空两代人积蓄,贷款又搭上余下几十年——这就是负重的中国父母。
“富养”孩子,量力而为——致普通家庭的父母
为什么拼多多会火?因为它的价格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需要,它的山寨商品不会让那些负债累累的父母望而却步。
为什么市场上假货横行山寨不断?因为买不起正品的大有人在,他们宁愿高价给孩子交补习费,也不愿多花点钱给自己买一双不掉色的Nike。
为什么随手放在公园长椅上的帽子都会被偷?因为真的有人买不起一顶帽子……
而攀比又是人性本恶,自己已经蹉跎半辈子了,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成为人上人!于是,就有了全民“富养”的“不正之风”。
之所以成为“不正之风”,并不是真要批判为孩子倾尽全力的父母,而是看到了这背后的种种弊端,劝各位父母量力而为。
因为“富养”孩子,所以会对孩子抱有更高的期望,倘若未来孩子没能达到,则会引发关于付出与回报的种种矛盾,这是未来。
因为“富养”孩子,所以会拼命压缩自己的生活,0积蓄乃至负债。不舍得买新衣服,不舍得看电影,不舍得花钱让自己休闲娱乐。长期下来,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身心俱疲,这是现在。
因此,无论如何都要量力而为,权衡自己的收入和状态,并不是“最好的”“最贵的”就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富养”孩子,量力而为——致普通家庭的父母
昂贵的私立国际幼儿园去不起,那就去公立学校,周围都是差不多的孩子,也可纠正盲目攀比之风。
奢侈品童装买不起,平价品牌也不错,毕竟孩子长得快,一件衣服穿不了多久就小了。
欧洲游去不起,那就找个家附近的景点,一家人去转转,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多少风景是国外比不了的。
……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下去,原本就固化的阶级就更不可撼动,穷人就要一辈子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
那么,或者你努力改变现状,不要全都指着孩子;改变不了,那就只能忍受固化。
总之,“富养”孩子,量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