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实习生韩甜报道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已经启动。强基计划到今年已实施三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高考生重视。
在2020年施行之初,一些高校的强基计划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中也有“降分进名校”现象,即他们的高考成绩低于同专业通过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
“以前确实存在学生不重视强基计划的现象,现在已有改观,但我们的学生主要对几所顶尖大学有兴趣。”江苏省一所知名中学的校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强基计划是要录取并培养一类特殊人群: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
因此,强基计划学生原则上不能转专业,所选择的基础学科就业不如热门专业,这与大多数考生的诉求不符。
但目前,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各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现,强基计划正越来越受到学生认可,这体现在招生院校、专业、招生省份增加,入围复试的分数线提高等。
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继续微调,航空航天、智能、化学等相关新工科专业增加。这一方面有利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另一方面有利于就业从而吸引学生报考强基计划。
新增了哪些专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39所高校强基计划共招生206个专业(类),数量继续小幅增加。
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招生专业(类)最多,分别为11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分别招生10个专业(类)。招生1-9个专业(类)的高校数量不等,其中招生5个的高校数量最多。
按照教育部规定,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哲学是数量排名前五的专业。强基计划以理科专业为主,有14所院校招收文科专业,集中在哲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今年,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是新增的强基计划试点。
东北大学招生自动化专业,这是39所高校中唯一的自动化专业。湖南大学招生化学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招生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动物科学(生物育种)两个专业。
今年新增的专业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动力工程、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航天类、北京理工大学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厦门大学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南开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可以发现,新增的专业以新工科为主,体现了两大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体现本校办学优势。
强基计划中的理工科专业,大多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关键领域紧密相关,如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领域。
以新增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这是2021年才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与精密仪器制造密切相关。我国在这方面很多核心技术尚未突破,据报道,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约1800台核磁共振波谱仪,其中1400多台是一家国外供应商的产品,国产的仅有50台。
北京理工大学新增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是智能科学在工科中的应用专业。
在此之前,强基计划的新工科专业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校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强基计划的初衷是围绕基础学科选才,只有基础牢固,发展才有根基,创新才有突破。从新增专业可以看出高校新工科也是求贤若渴,这对感兴趣并具备相应核心素养潜力的学生是利好。”远播教育集团素养教育部副总经理肖融说。
对学生来说,新工科的就业前景要优于文理基础学科,这也会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强基计划。事实上,强基计划实施第三年,正在从实施伊始的被冷落变得被认可。
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强基计划实施第一年,多所高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中也存在“降分进名校”现象。
三名分别就读哲学、数学、医学专业的强基计划学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的高考成绩比同专业非强基计划的录取线要低,但差距较小,在10分以内。
今年各校招生简章的几处细微变化,显示强基计划在学生中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部分高校增加了招生省份,比如北京理工大学2022年新增在宁夏招生,西北工业大学新增在北京、重庆招生。高校对强基计划招生更加自信。
但各校招生简章普遍没有披露招生计划,据报道,2020年和2021年全国强基计划共招生一万余人。有专家认为,今年招生计划将与往年保持稳定。
其次,部分高校收窄了入围复试的分数线范围,这在近三年表现明显。
除了奥赛获奖可以破格入围,强基计划是根据报名考生的高考成绩,按照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数的倍数确定入围复试的名单。
2020年,入围倍数主要是3-5倍。其中,倍数为3倍的有10所高校,倍数为4倍的有24所高校,倍数为5倍的只有2所高校。
2021年,入围倍数主要是4-6倍。其中,倍数为4倍的有7所高校,倍数为5倍的有10所高校,倍数为6所的有18所高校,倍数为3倍的只剩下1所高校。
扩大入围倍数,可以让更多考生进入复试,从而增加高校招生选才的空间。
到了2022年,几所高校又收窄了入围倍数。比如,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从6倍改为5倍,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从5倍改为4倍,南京大学从6倍改为4倍。没有高校扩大入围倍数。
越来越多的优秀生源选择强基计划,招生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入围倍数就不需要过分拉大。
“随着认可度提升,今年强基计划招生的精准度应该会超过往年。”肖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强基计划具体招生规则还在调适之中。数学被认为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有的高校对考生数学成绩有单独要求。2022年,不同高校作出了不同安排。
比如,厦门大学新增规定,报考数学类专业要求高考数学单科成绩达到125分及以上。北京理工大学的入围成绩计算方法调整为“入围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数学单科成绩*0.2”,这对数学单科优秀学生是利好消息。但同济大学今年删掉了“且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的规定。
强基计划的高门槛
强基计划逐渐受到考生欢迎,但报考的门槛仍然较高。
强基计划要经过校考,今年,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均明确,校考成绩未达60分者不予录取。这强化了校考对录取的影响。
“不同学校的校考面试难度不一样,形式也不一样,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有一对一面试的。有的学校关注高中时期取得的成绩和奖项,有的学校关注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学校看重创新能力,会问一些比较新奇的问题。”一名数学强基计划本科生伍子杰(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对学生来讲,报名强基计划的“高门槛”,还体现在原则上不能转专业和繁重的学业压力。
“我对将来从事哲学研究并没有兴趣,当初选择哲学强基计划主要是为了‘冲名校’。”一名哲学强基计划本科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因为强基计划不能转专业,所以报名前要想清楚,如果进了专业后发现不适合会很麻烦。”
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对于高中生来说,很难早早就明确目标。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时,都采取了校内二次选拔的方法。
强基计划学生享受了特殊的培养待遇。比如,国防科技大学给每名强基计划学生配备三类导师:由博导担任的学术导师、由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的实践导师、由管理专家担任的成长成才导师。清华大学成立五大书院,用于培养强基计划学生。
不过,书院制、导师制、小班化越来越成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强基计划的特殊色彩正在淡化。
但强基计划学生的学业压力比一般本科生要重。伍子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所学的8门数学核心课程的学时,比一般数学系学生要多15%左右。此外,他们还需要学习数学的学科前沿课程、与工程的衔接课程。
“去年有一半的学生被淘汰出了强基班,转入数学系普通班。”他说。
伍子杰觉得,“那种醉心科研、热爱实验、心甘情愿以此为乐趣的人,是最适合强基计划,也会发自内心喜爱强基计划的,因为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这种人在班里存在,但也有人未来没有从事科研的兴趣,他们上强基计划的课程就会觉得没兴趣,负担很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