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媛”的本义还代表着女子姿态美好。
“名媛”还单纯的指名门闺秀。
但是现在的“名媛”却多了一些其他的“含义”。
于是病媛、学媛、医媛、幼儿媛……等污名化的称呼层出不穷,前阵子甚至出现了“核酸媛”。“媛”是怎样一步步变味的?
一
事情缘起于某自媒体人写的《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一文。
作者花500元进了一个上海名媛群,观察到奇幻无比的伪名媛生态。所谓名媛群,实际上只是个高配版“拼团群”,群里面的女孩什么都能拼单——别墅、酒店、包包,甚至买二手丝袜,借此修饰和提升形象,营造富家美女人设,然后“跳过挑选直接结交金融巨子、留学海归等社会精英”,目标精准,一步到位。
于是“名媛”一词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调侃的对象——“共享经济十级学者”“互联网人间富贵花”“爱拼才会赢”,“名媛”的内涵一落千丈,“媛”这个字也算是彻底变了味。
而“拼单名媛”这个词还没有彻底刚过气时,又有部分网红借佛门营销炒作,打造“佛媛”人设,吸引粉丝,然后开启卖货直播、朋友圈代购模式。卖的什么货?冒牌服饰和三无产品应有尽有,哪怕被网友锤得稀烂。
于是“佛媛”一词走红,“XX媛”也变成了众所周知的贬义词。
“媛”这个字像一把隐形的武器,有的人开始通过它来污名化各种各样的女性。
“病媛”
只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治疗和康复心得,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配图精美、妆容精致,就是病媛。
有些真正深受病痛折磨的女生,不得不晒出自己的就诊记录,来证明自己是真病了,不是网红、没带货、不是“病媛”。
“支教媛”
B站上,多位支教女教师都被扣上了“支教媛”的帽子——支教还是作秀?真公益还是玩流量?
如果点开这些支教女生的视频,我们会发现,她们的支教经历并无明显的“破绽”,相反,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格外真诚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她们可能仅仅是因为拍视频的时候化了妆,或者是选择性地分享了支教地区的美好一面,就被冠上了“支教媛”的罪名。
社会学家沈奕斐指出,所谓“污名化”,就是将一个小众群体中的个别特征无限放大,然后强化这种“负面特征”,再将其扩散到一个更大的群体里。
于是,大众把这一系列的负面形象,一一对应到身边的个体身上,用于“鉴定”Ta的属性。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此前的“鉴婊”“鉴茶”风潮中,无凭无据,就可以让一个言行看似“不端”的人陷入舆论漩涡。
在一次次的“围猎”运动中,“被围猎者”的身份真假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参与者需要借此发泄他们积攒良久的不满情绪。
二
说回各类衍生“媛”,她们大多并非居心叵测,很多人既没有夹带卖货,也和性工作者、外围女毫无关系,她们可能只是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不合时宜”的摆拍照片,就成了被猜忌的对象。
从病媛、学媛、医媛、幼儿媛……到前阵子甚至出现了“核酸媛”,只因为那个做防疫志愿者的女孩化了妆。
4月1日,有网友在个人账号晒出了三张照片,照片中的她身穿“大白”防疫服,配文中称“今日份1376份核酸完工”。
可没想到,女孩不但没有被人夸赞,反而还引来了不少的谩骂和嘲讽,说她是在作秀,骗人,称她为“核酸媛”。
究其缘由,只是因为她化了眼妆。很多人认为志愿者的工作很忙很累,根本没时间精心打扮。
甚至,还有一些好事者开始深扒女孩的信息,找出了她的泳装照,直指女孩是在蹭热度、博流量。
难道穿大白就不能配这么浓的妆?长得漂亮给别人做核酸就是来作秀?就要被扣上“核酸媛”这样污名化的称呼?
互联网这些事儿真真假假已说不清楚,但是面对一个当志愿者的女性,不更应该关注她志愿者的工作本身吗?就算要对“博流量”做谴责,是不是也应该先判断她是否真的去当志愿者了,好好做了,而不是用一顶“核酸媛”的帽子来谴责和讽刺呢?
前几天,一位女生分享了一则视频,是对自己以年级第一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的一些感概。
随即,#中国女孩年级第一牛津毕业#话题冲上热搜,吸引了1.2 亿多次的阅读。不过,引发热议的却并不都是因为赞赏,甚至更大一部分是因为质疑——质疑她的学历造假、质疑她是微商、质疑她是卖内衣的......
在质疑声里,果不其然出现了“媛”:
面对仅凭长相就盖棺定论她是“学术媛”的一部分网友,她无奈给出官网照片、答出网友的“测试题”、甚至po出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才得到质疑她的人一句“应该是真的。”没有道歉,也没有丝毫愧疚,
似乎一个女生,长得美还是数学大神,或者边做学术边美美地打扮自己,就一定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就一定要接受考验、接受质疑,去“自证身份”。
三
这样把女性“标签化”化评判,正常吗?
高学历的、做学术的女性就一定相貌平平、生活低调?
志愿者和医务人员就一定是面容憔悴、不能有丝毫妆容?
好像只要她是一个女性,只要她身材好、样貌好,再加上爱自拍、爱分享生活,就会被无辜“媛”化。
不论他们是什么职业、无论她们做了什么事情,只要她们在网络上有了热度,且不符合特定的样子,就都是虚荣的,就都是为了火,或者别有目的。
污名化后,还要被各种质疑、批判和讽刺,仿佛她们只要被贴上“媛”的标签,人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去攻击,丝毫不关系真相。
“停止对“媛”的污名化,停止对女性的标签化。”
多么简单而又合理的呼吁,却在一次次的现实事件中,变得那么遥不可及。
请让“媛”回归她本身的意思吧,毕竟是世界上有真正的名媛,而且其他被“XX媛”的女性也有相应的身份,她可以是医护人员、志愿者、病人、学生或者老师……
全看她们自身,而不是“贴标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