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让教育政策覆盖和保障不同收入群体的教育权益,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文章采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教育支出差异、教育满意度状况和高考改革认知程度,以期透视教育公平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教育公平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拓展人口红利的重要基础。本文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20年12月公布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原始数据,通过模型计算、差异分析和相关分析,深入研究家庭教育支出差异、教育满意度状况和高考改革认知程度,透视教育公平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收集数据。2020年的样本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万余个城乡家庭,有效问卷达10283份,形成了1160万个数据项。
本文主要呈现了与教育公平相关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及变量间关系探索结果。具体包括:第一,清洗变量,根据原始数据生成新变量,如以教育支出金额和总支出金额为基础生成教育支出占比变量;第二,描述分析,对教育公平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呈现变量的频次、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结果;第三,差异分析,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 ① 的变量数据进行分析,透视区域差异;第四,相关分析,观察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内在关系,如教育支出额与家庭总收入额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社会公平公正评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等。
二、主要发现
(一)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1.中部地区教育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最高
分析结果显示,在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平均占比为9.64%,教育支出包括学费、杂费、文具费、课外辅导费、在校住宿费等,但在校的饮食支出计入家庭饮食支出。分区域看,中部地区教育支出平均占比最高,为11.53%,其他依次为东北地区(9.44%)、西部地区(8.90%)、东部地区(8.35%)。中部地区高于总体平均水平,东北、西部、东部地区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2.教育支出与社会经济地位显著相关
分析结果显示,教育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与受访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具有显著相关性。具体来看,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受访者家庭中教育支出占比最低,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受访者家庭中教育支出占比最高。教育支出与家庭总支出的比值随着家庭收入上升而不断下降,呈现出高收入家庭教育支出比重低,低收入家庭教育支出比重高的现象。
从具体金额上看,教育支出金额与社会经济地位层次具有显著相关性。处于中上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教育支出额最高,而处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教育支出额最低,按教育支出金额排序为:中高收入阶层>中低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可见,中产阶层极为重视子女教育,在教育支出上有强烈的竞争色彩。
3.三成左右家庭遇到“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的问题
对2020年12月公布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原始数据的分析显示,27.64%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遇到过“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的问题。分区域看,近1/3的中部地区(31.73%)和西部地区(31.60%)受访者遇到这一问题,其次是东北地区(28.36%)和东部地区(23.20%)。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都在总体平均水平以上,东部地区在总体平均水平以下。
结合教育支出占比可以发现,在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中部地区教育支出平均占比最高,东部地区教育支出平均占比最低,同时中部地区受访者认为子女教育费用高的比率相对最高,而东部地区受访者认为子女教育费用高的比率相对最低。可见,教育支出占比高的家庭,相对更容易受到“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问题的困扰。
(二)教育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且教育回报率低
1.受访者对自身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满意水平
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自身受教育程度满意得分为5.57分 ② ,说明受访者对自身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满意水平。分区域看,东部地区(5.85分)的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满意度相对最高,其他依次是中部地区(5.48分)、西部地区(5.29分)和东北地区(5.18分)。
2.教育方面不公正待遇情况比较普遍
对2020年12月公布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原始数据的分析显示,仅有23.76%的受访者表示在教育方面不存在不公正待遇情况,7.7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高达68.45%的受访者表示存在不公正待遇,其中有13.00%的受访者表示不公正待遇非常严重。分区域看,中部地区有71.35%的受访者表示在教育方面存在不公正待遇,占比最高,其他依次是东部地区(69.18%)、西部地区(66.98%)和东北地区(55.45%)。中部、东部地区认为存在不公正待遇的情况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西部、东北地区低于总体平均水平(见图1)。
图1 教育方面不公正待遇情况统计
3.“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政府工作受到好评
分析结果显示,73.12%的受访者表示政府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方面的工作很好或比较好,18.19%的受访者表示政府工作不太好或很不好。分区域看,西部地区受访者对政府工作持积极评价的比率最高(75.79%),其他依次是东部地区(75.53%)、中部地区(71.21%)和东北地区(64.00%)(见图2)。
图2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政府工作评价统计
这说明,我国政府重视教育公平,多措并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是,从教育不公正待遇的调查情况来看,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愈发凸显,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高考是筑牢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基石
1.高考制度的公平程度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分析结果显示,77.15%的受访者认为高考制度非常公平或比较公平,13.55%的受访者认为不太公平或非常不公平。分区域看,中部地区受访者认为当前高考制度不公平的占比最高,为18.58%,其他依次是东部地区(15.51%)、东北地区(10.55%)和西部地区(8.19%)(见图3)。
图3 高考制度的公平程度统计
2.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评价与在教育方面遭遇不公正待遇紧密关联
分析结果显示,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评价与教育不公正待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认为高考制度不公平的受访者,遭遇教育不公正待遇的比率相对更高。具体来看,中部地区受访者认为教育方面存在不公正待遇的比率相对最高,其他依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认为当前高考制度不公平的比率亦相对最高,其他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可见,遭遇教育不公正待遇与认为高考制度不公平的群体之间大体上存在区域一致性。
进一步分析表明,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评价与社会公平公正评价 ③ 之间同样存在显著正相关。认为高考制度越公平的受访者,对社会总体的评价也越满意。结合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评价和社会公平公正评价可以发现,在高考制度上,西部地区有较高的群众满意度(81.08%) ④ ,其他依次是东部地区(76.76%)、东北地区(76.54%)和中部地区(71.86%)。同时在社会公平公正评价上也呈现同样的结果,得分排序依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可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评价与社会公平公正评价之间存在区域一致性。
这说明,高考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公正联系密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考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尤其,应高度重视中部地区高考改革,以高考改革带动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三、讨论与建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压舱石,在推进社会公平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教育有助于个体跨越阶层壁垒,促进弱势群体实现经济社会地位跃升,进而引领整个社会的持续良性发展。
(一)以教育公平带动中部崛起
调查分析显示,中部地区教育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最高,同时认为当前高考制度不公平和遭遇教育不公正待遇的比率也最高。优先推动中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中部崛起实际需求,加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关注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从学科布局、招生名额、产教融合等方面入手,在“双一流”建设中给予中部地区高校和学科有力支持,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改革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难点问题,优先在中部地区开展中小学生减负、校外培训治理、家庭教育、全社会协同育人等方面试点,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育环境,为优秀教师到中部地区任教提供良好发展平台。
(二)以优化社会机制提高教育综合回报率
调查分析显示,受访者对自身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满意水平,政府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好评。但是,受访者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低不是穷人陷入穷困的主要原因,受教育程度高也不是富人取得财富的主要原因。如何凝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广泛共识,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综合回报率,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好互动?一方面,政府应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比重,通过税收补贴、育儿补贴、假期补贴等方式扩大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实行规范化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额外负担。另一方面,政府应优化社会机制设计,健全完善三次分配机制,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保证学生受教育后能够在收入水平或者福利方面得到提升。
(三)以新高考改革拓宽阶层流动通道
高考改革牵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要稳慎推进,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公平公正。一方面,要巩固提升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在确保机会均等的前提下,继续将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力度,让更多的社会底层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奖助学金覆盖面,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增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丰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平抑农村学生和社会底层子女因客观因素造成的认知差距,探索把突出反映农村学生优良品质的素养纳入高考评价指标,强化劳动教育素养,提高动手能力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
注释:
①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进行地区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份。
②问卷采用10点计分衡量受访者对自身受教育程度满意度。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10分表示非常满意,即分值越高,表明满意程度越高。
③问卷采用10点计分衡量受访者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评价。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公平,10分表示非常公平,即分值越高,表明当前社会越公平。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对社会公平公正评价为6.69分,说明我国民众认为现在社会比较公平。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社会公平公正评价相对最高(6.87分),其他依次为东部地区(6.76分)、东北地区(6.63分)和中部地区(6.62分)。
④该项指标即图3中比较公平、非常公平的占比之和。
作者简介:浦小松、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2年第3期
世界教育信息
投稿网址:
//jyxi.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