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疫情仍在持续,互联网上又有海量的信息,接触八卦谣言,还是专业分析,不同的信息会塑造孩子不同的观念和思维。孩子们如何学会分辨真假新闻,筛选高质量的信息?怎样才算独立思考,而不是狭隘的杠精?知名国际问题分析专家、战略学者赵楚分享,提升孩子们的新闻素养, 首先要注意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并且要比较多个信息来源,其次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最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博雅小学堂 (ID: boyakids)
文丨赵楚 编丨Zemira
谣言与网暴齐飞
如何培养孩子新闻素养
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也好,或者日常周围的小道消息、八卦,乃至我们在学习、学术研究中所得到的信息,其实都是我们个人成长、生活、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因为这些信息,它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人,决定了我们过什么生活。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今天大家获得信息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在这种传播方式的背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 信息不仅仅是听新闻,而是切实地对生活产生影响。
比如某一个网红推荐一款产品,真假不知道,反正就传播出去,很多人就买了。正如现在传播学用的一个词,叫 “病毒式传播”。
最近的上海地区传播迅猛的谣言
在传播这么迅猛失控的时代,这些信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有害的,这个需要非常专业的分辨。就像说,当市场上蔬菜供应太普遍了,那么如何去选菜呢?
这些信息,除了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很重要的一点,它还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跟他获取的信息有直接的相关性。
就拿我们国际新闻来说吧,如果看的都是对立、战争色彩非常浓的,未来会磨刀擦枪,就容易觉得,比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怎么保卫祖国。那反过来,如果接收的是另一类信息,比如说现在赚钱是第一位的,和平的生活怎么怎么样。
同时,现在传播的信息也比较碎片化。我们如何去了解哪些新闻是有价值的,如何进行选择呢?
第一点,注重信源。
所谓信源,就是信息的发布者、来源。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这个信息哪来的,谁说的。
比如说牵涉到我们国际新闻中一些重要的课题,比如中美关系,中国有超过80万学生在美国留学,每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了7000亿美元,跟很多家庭都有直接关系。关于中美关系的判断的讨论,电视、新闻、微信都有。可是我们如何去分辨呢?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法验证。
那信息是朋友圈隔壁老王说的,还是白宫的一个重要的发言人,甚至是美国的国防部长,或者是《解放军报》、新华社发的,我们要去看信源。 信源需要是权威的。
第二点,多信源比较。
继续说中美关系的例子,我们 除了看中国的官方发言,甚至还可以同时去比较那些国际媒体。打个比方说,BBC、德国广播公司、国际上著名的这些大报或者网站,也都很方便。
我们通过多信源的综合比较,同时以权威的信源为一个比较的参照,这样我们就会大概得出一个对真相、对事实比较准确的了解。
第三,对很多新闻的了解,我们还要去注重所谓专业背景的分析,或者说专业知识。
比如说,有一天孩子在网上或者同学间听到一个消息:2021年下学期去上学的中小学生,一个人发200块钱现金。怎么确认这是不是个新闻呢?
有新闻素养的小朋友,就可以这样分析:
第一,你这个是隔壁老王说的,不是权威的信息来源。
第二,也没有多家报道,就隔壁老王一个人在说,在他的朋友圈说。
第三,专家也没有说为什么要出这个政策,更没有教育部的相关人发言。
在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消息都有可能,耸人听闻,我们平时觉得不可思议的事,都有人传。
这更加证明我们需要足够的、充分的新闻素养,不管你未来学什么专业,不管你干什么事,都需要这样的素养。这样不论面对什么消息,我们有些判断的基本方法,有谱可循,哪怕我们判断错了。
高质量信息,
如何高效筛选?
信息太容易获得了,那如何筛选高质量的有效信息?
首先,我建议大家可以参考远方的信息,而不全是离自己近的信息。
为什么我这么讲?我觉得新闻学习对大家的思维,对学习本身,是一种训练。训练什么呢?训练我们可以更加合理地去挑选和掌握更有价值、高价值的知识信息。
我们人类的注意力方式决定了,我们总是容易注意身边的琐碎的事;相反,我们对于那个遥远的地方,地理上或者是时间上,包括历史这些遥远的事,本身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些遥远的事,它跟我们现实中的生活不是没有关系的,甚至关系很大。
所以如何去筛选高质量信息呢?第一条是,我建议大家先关注远方的事,关注那些表面上跟我们日常生活好像没什么关系的事。然后由远及近,再来关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这些事情。
其次,选择紧贴近你个人的愿望,你的专业兴趣,去选择专业性的信息。
在今天,信息获得如此容易,比如哈佛、剑桥、牛津的公开课,从小学生和大学生,中国人、外国人可以同时在网上收听,如此容易获得,那么如何选择呢?适合你的才有效。
比如我们的同学里边,有的已经是中考完了,要高中了,已经在开始考虑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比如想学经济学,那么对于财经类的专业化的信息就予以关注。
还是我刚才说的,关注咱们从远开始,咱们先从牛津、剑桥的公开课,经济类的专业课,从那儿开始。因为现在像播客(Podcast)非常容易获得,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国内也引进了大量的公开课,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
第三点,就是讨论。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在某一个社会里,在某一个小的共同体、集体、群体里面,信息不是只跟一个人有关系,跟大家都有关系。
所以除了我上面讲的那种专业信息、看那些专业媒体,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需要讨论,让信息在身边交换、交流、讨论。
老师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要分析问题。怎么去独立思考,怎么分析?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讨论。讨论和对话,彼此的意见交流,这个是筛选信息,是我们获取信息最有价值的部分、以及意义的一个重要方法。
独立思考≠杠精
独立思考≠正确,但有趣
最后一个问题,说说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观点。
1. 独立思考≠完全和别人不一样
首先,绝对独立的观点,每件事跟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不叫独立观点,也不叫独立思考,那个叫杠精。
我们学新闻,我们要加强新闻素养,不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杠精,任何一件事我都有看法,而且我的看法跟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件事跟每个人都不一样,那我们只能说,您是一个怪包,您不是一个正常人类。
那独立思考是什么呢?独立思考,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个世界上绝对的独立思考,我每件事看法跟谁都不一样,基本不可能。
所谓的独立思考的意思是说,是基于我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信源、知识信息,其次,我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对话来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进行取舍,然后我形成了一套所谓看法。
有一个很著名的词语叫“英雄所见略同”,A hero knows a hero——我们人类很多时候能够共鸣,能够形成共识,是因为我们在各自独立的学习和思考中,往往会得出类似、相近或者说可以交流、可以沟通的看法。
2. 怎样避免人云亦云?
非独立思考的反面——人云亦云,什么叫人云亦云?
就是得到了一个信息,不去问这个信源权不权威,也不去对信源进行比较,也不去跟大家讨论,听风就是雨,朋友圈看到一个事,跑得飞快,到处传播,津津乐道,那个就是人云亦云。
只要我们对于自己关心的那些新闻、信息,我们尽量去关注到更多的侧面报道,有适当的比较,而且和大家讨论,最后我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看法,这个就算独立思考了。
3. 独立思考≠正确,但它让我们更有趣
独立思考,只是我们应该去保持的一种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态度、立场,它跟我们是不是能够正确,完全不能挂钩。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思考都有局限。
相反,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观念,对一个事形成看法,再全面都会有很多局限性,而且有的时候受年龄、信息、专业背景各种各样的限制,经常会有地方错了,或者说偏颇了。
所以我非常强调,我们的国际新闻的学习要多讨论,要多交流,哪怕同样是在收集权威信源这方面,每一个人也不可能收集齐。
我每周一节的国际新闻微课《世界看一看》,讲20分钟,我得准备差不多四五个小时,除了平时注意,我专门准备,要做笔记,做纪要、要点,都要准备四五个小时,有时还是会讲漏。
我们人类学习和思考的乐趣在哪?在于我们发现很多事的侧面,很多内涵,多层次内涵,我们的乐趣很多时候并不是在于我们得到“正确的”。
做个100%正确的人会给我们乐趣吗?我们假设一个人是一个天使转世,他做什么事都正确,一点点多余的口误都没有,正确得比那字典还正确,你说这样一个人,我们跟他打交道累不累?
4. 独立思考和语文数学一样,是需要练习的能力和素养
我们今天想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去增强青少年的新闻素养,其实,实质上跟大家日常学语文、数学学习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我们把它当成一种有意思的知识,学习、思考、讨论、分析,掌握方法,得出一些看法。
这个过程本身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非常有趣,不代表我们正确,不代表我们手中握有真理,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想象中的天使、神仙,没有人手里有真理,谁都没有。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