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国道中间的“千年树”
接近文德关时,我看到了刘青云微皱眉头僵硬的笑脸,那是巨大的酒的广告牌。文德关海拔六百九十米,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出隘口,有豁然开朗之感,关前险景被相对平缓的丘陵地貌取代,城楼背后有个休闲农庄,播放吵闹的音乐,再过去是一块迟迟未插秧的稻田。
我的越野鞋只有防泼水功能,在雨地里走久了,前半部分已经见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渗进去。今天最重要的任务是去看传说中的“鹅翅膀”。按钱能欣的描述,此处“居高而望,千山万山都在控制之下,胸襟为之扩大”。【钱能欣《西南三千五百里》】余道南形容,“有段公路盘旋如鸟翅……自山上俯视汽车上驶如爬虫。”【《余道南日记》】。本地资料则说,“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是保存完好、全国修建时间最早的公路立交桥,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吴正光、汤先忠《鹅翅膀螺蛳桥》,《山川碧透·贵州施秉·施秉文史第10辑》,2002年12月。】
马路右边开着粉红色的野蔷薇,一户人家门口种的桃树已经结果了,当然和大多数路段一样,行道树最多的还是刺槐。徒步在国道上,你会感到这个国家对过去的延续比之前想象的要多。1938年年初,全线通车不久的湘黔公路迎来第一次行道树突击栽种活动。贵州省政府训令各县,应利用2月19日公路植树节的时机,“动员各方力量突击植树”。三穗县县长甚至亲自出巡,检查县境三十五公里的植物情况,“计植6286株,成活5652株,其中75%为洋槐(刺槐),25%为梓木”,后因营建公路及植树政绩被省民政厅记功一次。【李光厚、郑桂宣《民国时期湘黔公路栽培行道树概况》,《黔东南文史资料第10辑》,1992年10月。】
下午2点,小雨转成了毛毛雨,太阳隔着很厚的云层,偶尔毛茸茸晃你一下。一辆越野车停在路边,有个女人在路边灌木丛里摘被雨水洗出新绿的嫩叶。公路上有个警示牌:前方200米路中间有树,谨慎驾驶!转过一个弯后,我看到了国道中间的那棵大树。它大概有二十多米高,灰色牛皮质地的树干,叶子像许多个鸟窝。此地是个路口,往左通往高速入口,往右是个饭庄。我问饭店女老板,她只知道这棵树叫“千年树”。我绕到后面的一排住家,一个大叔正在门口吃饭,他端着碗给我指,路边还有两棵一样的树呢,叫“硬脑壳”,但是树龄多少,为什么被保护起来,他就说不上来了。我尝试用App识别它,黄葛树似乎是最接近的答案。不论如何,国道上竟然保留了一棵古树,总归叫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