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谁才是汉贼?是被骂得最多的曹操吗?反对曹操的顶多是些拥汉派和刘备还有孙权,真心支持和拥护曹操的人并不在少数。可是有一个人,却绝对人生之所共愤,天地之所不容,那就是真正的汉贼—董卓。令人意外的是,董卓一系列倒行逆施,激起了众怒,可是伍孚、丁管、还有曹操等人凭着一身剐的刺杀行动,没能消灭董卓,关东十八路诸侯的声势浩大的讨伐行动,没能消灭董卓,可一芥儒生王允巧妙地联合吕布,干掉了这大汉天字第一号奸臣。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除掉董卓后,王允和吕布二人,一文一武,共同执掌朝政,文臣出身的王允,既清正廉洁有威望,有学问高深有名声,还挟为国除奸的巨大功劳,而吕布,则兼天下之骁勇。两人携手本可以大干一场,怎么屁股都还没坐稳,就败得一塌糊涂。以至于李傕、郭汜等人再起来,让大汉王朝真正陷入万劫不复之中?手握一手好牌,王允怎么打得如此稀烂?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道不同,不相为谋”,王允和吕布的合作,就注定了会失败。王允是什么性格的人?名声在外的儒家知识分子,眼里揉不得沙子,吕布呢?一个赳赳武夫还是个二五仔。价值观的差异,决定了这对CP,在联手除掉董卓之后,双方矛盾已经逐渐浮现并不断升级。首当其中的就是,首恶董卓被点了天灯,藏在他重金打造的郿坞董氏族人,也被王允下令皇甫嵩领兵杀了个鸡犬不留。问题是,董卓麾下的核心力量—众多的西凉军怎么办?这些人都在京畿一带驻扎,依然是成建制地存在,并驻守各地,比如说董卓的女婿牛辅,还在陕县一带,防备袁绍那十八路诸侯的进攻呢?如何对待这些人?吕布则是反复劝说我那个允许赦免董卓的部下,而王允呢?反应似乎总是慢了半拍,既然没说杀,也没说赦。后来竟然匪夷所思地派遣吕布带着诏令去讨伐董卓的女婿—牛辅。
吕布遵命执行,可却耍了个心眼,派遣他的老乡—李肃,当初曾于他和王允诛杀董卓的人,前往讨伐,不出意外,李肃战败而归,吕布随即以战败之罪,诛杀了李肃。可以说,这不但惹怒了王允,也导致了天下谣言纷争四起,当这几股力量形成合力之时,王允的末日也就到了。在乱世中执政的根基是什么?毫无疑问,你手里得有强硬的武装力量,这点王允这样的士大夫群体天生就缺乏的,王允也不例外,为此,在军队里,他依靠的其实是三个人,与他一起诛杀董卓的并州系吕布和李严,京城中曾镇压黄巾起义的功臣皇甫嵩。
对于皇甫嵩他是能信任的,所以让他在京城,但对吕布他却是颇为忌惮的,而李肃则极有可能被他拉拢用来牵制吕布。他担心和害怕什么?吕布这样的喂不熟的白眼狼能作为大汉功勋忠臣子?若是吕布收敛了董卓的旧部,哪怕是一部分,会不会变成下一个董卓?这也是为何,王允迟迟没有应吕布的请求,赦免董卓旧曲,甚至在这个问题上,迟迟不表态。王允觉得让吕布去打董卓旧部,双方就是狗咬狗,一嘴毛。
可吕布这样一心想着顺杆爬的二五仔,却不是这样想的。别看吕布是二五仔,可他却在乎名声,平生最怕人家接他的短,又最是喜欢沽名钓誉,自欺欺人。《三国志·吕布传》很明确地说:“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 对凉州人,他既害怕又厌恶,咋搞呢?于是他要求库府出财物赏赐公卿,各将领,企图慕容复一般收买人心。这是咋搞呢?库府库府还能有钱?没有,大家的怨恨于是集中到王允身上。
让李肃征讨董卓的女婿,李肃不出意料地败亡被他杀了。这将导致一个问题,既能向散布在各地的凉州诸位将领示好,不是我吕布,而是王允,而且我已诛杀他。更为严重的是,原本杀董卓这一场行动后,凉州诸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壁上观的,没这么阻碍。问题是,王允许这一番操作,将会导致凉州诸将集体产生恐惧。因为舆论是会发酵的,三辅地区到处流传着,王允等人将要杀光作恶多端的凉州人。而这股舆论,很容易被一些野心家利用,将凉州诸将以“诛王允”为大旗,团结在一起,反观吕布呢?当凉州人的愤怒被激发出来并且集中后,集体性仇杀即将来临时,他更可以趁此机会,将并州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自己独立的军事集团,而这才是他争霸事业的开端,这也说明,这是一个毫无道德廉耻,极度自私自利的人。
应该说,王允作为一个儒生,有理想有气节,可也正是这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作风,让他一开始就没搞清楚,拔乱反正的基础是什么?军队,军队还是军队,在这方面他本就是弱项,为此对付董卓旧部,最好的措施应该就是巩固自己在长安的力量,以一定的大义名分和军事力量,形成一股威慑,然后渐渐地利用这股脆弱的威慑,巧妙利用内外诸多因素,拉一批,打一批,让,先稳住凉州诸将领,再逐步分化,能让他们残杀就让他们残杀,也唯有这样,才能渐渐地让稳定局势。最大的危险就是,这些原本疑虑重重的诸位凉州将领,在威胁之下形成一股合力,而王允做了什么呢?对凉州诸将领,这本该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他竟然什么都没做,仅是让胡珍和杨定带话:“关东鼠子欲何为之?卿往晓之。” 翻译过来就是,那帮关东的鼠辈们到底想干嘛?你们去问一下?”这帮鼠辈要干嘛?本来他们也是迷茫的,比如李傕和郭汜等还曾想过遣散部队回家。可王允这一波波神助攻,让他们在流言和野心的撮合下,形成了一个整体,197年5月22日才诛杀董卓,当年7月4日王允就兵败身死,不得不说,很多热衷政治的知识分子,可能仅仅气节可嘉,头脑真不一定行。
在特定的时期,人们既恐慌,又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各种谣言是最容易流传和发酵。王允却舍本逐末,最核心最关键的工作对不上心,却在长安城跟那些汉庭大员搞起了内部斗争,还杀了一代名士蔡邕,与其他知识分子因为种种问题龃龉不断,要知道这些知识分子,跟你一样,最擅长的就是朝堂争名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傕、郭汜、樊稠等董卓旧部,在攻破长安之后,造成了比董卓当初更为混乱的局面,这是必然的,就像王允和吕布诛杀董卓,仅是因为双方都惧怕董卓,董卓一死,两人迟早斗起来,而李傕、郭汜、樊稠等人也仅仅是利用了凉州人畏惧被集体诛杀,既然威胁解除了,只会再度大打出手,打成一锅粥。
清代著名史学家王夫之就曾在《读通鉴论》中说,“王允非定乱之人也,马日磾、赵岐,则手授天下于羣雄者也,汉之终亡,终于此也。”,作为一个儒生,王允虽然政治头脑不足,但至少还有一分理想,一分气节,一分忠心,一腔热血,反观那些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董卓在的时候,他们顺应董卓不敢言不敢动,王允诛杀董卓,立刻一个个跳出来,一起将王允的一手好牌打烂,不得不说,热衷于政治的知识分子,其实在政治上,大多很是幼稚。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