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小宝去幼儿园,我随手看了看温度,觉得今天和昨天差不多,就拿了昨天穿的冲锋衣给小宝穿。
姥姥跟在后面念叨:“宝宝穿得太少了,春捂秋冻,春天就要捂一捂才好。”然后,非要拿着冬天穿的羽绒服给小宝穿。
我想了想,早上起床的确有些寒凉,骑车去幼儿园也会冷。穿就穿吧,我又赶紧拿了个小马甲塞到小宝书包里,反复交代他,到幼儿园班级里,把外套脱了,要穿上小马甲的。
小宝带着惺忪的睡意,一边点头,一边拉着我的手下楼。
这个季节,气候变幻不定,大家真的是“乱”穿衣服。走在路上,有的人早早地换上了漂亮的薄薄春装,还有的人依旧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早春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个是倒春寒,一个是暖春。所以,爸爸妈妈们也要灵活处理才好。比如倒春寒,是要注意保暖,把“春捂”进行到底;而暖春,一连几天都是艳阳高照,温度妥妥地升到20°以上,还要怎么“捂”?宝宝浑身是汗,岂不是更容易生病?
符合“春捂”的四大指数:
1、时机:冷空气到来前,要未雨绸缪
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对于爸爸妈妈来讲非常重要。虽然说“天有不测风云”,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精确预报一个小时以内的天气变化了。
所以,看着冷空气到来前的一两天,气温已经明显变化,太阳不见了,乌云满天,赶紧为宝宝“捂”上才好。
2、气温:昼夜温差大就需要捂一捂
研究表明,对于孩子、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们来讲,15°C可以看做“捂不捂”的临界温度。
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C以上,且相对开始稳定的时候,就不需要捂了。反之,持续气温低于15°C,还是赶紧“捂”起来吧!
另外,昼夜温差大于8°C,也是“捂不捂”的一个标准。
一天内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差别大,孩子却不会自觉地增减衣服,所以,该捂就要捂。
3、时长:温度恒定,多捂一周左右未尝不可
春天的魅力还在于,前一天春风送暖百花盛开;后一天就会寒流涌动萧瑟风中。所以,气温变冷时增加衣服,在气温缓步回升的时候,不要贸然、立即脱掉。否则就只能是“天寒多加衣”,而不是“春捂”的效果了。
所以,气温回升后,再捂上7天左右,对于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来讲,才是一个身体机能逐步接受换季并随之适应的过程。
4、春捂的重点:背部、腹部和足底
宝宝的背部出汗与否,是衡量宝宝穿衣正确与否的标准。妈妈可以使用“二指禅”或“一阳指”,快速地扫一下宝宝的背部,如果汗津津,穿多了;如果冰凉凉的,快加衣服。
宝宝的腹部保暖,关系到脾胃,因为脾胃功能不好,所以冷空气一旦刺激到,就会肚子不舒服地疼。
宝宝的小脚丫保温,是因为寒从脚起,足底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外界很是敏感。小脚丫暖和了,整个人就会舒服起来。
“春捂”的误区
春捂不是用不变的“捂”来应对万变的“天”。有些爸爸妈妈把“春捂”当做至理名言,整个春天都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一不留神冻着了。
实际上,随时为宝宝增减衣物,才是正确的选择。为宝宝穿透气性好、宽松、合适运动、方便穿脱的衣服。若是宝宝去幼儿园,就随身带一件马甲。
当宝宝运动的时候,很容易满身大汗,千万别一看出汗就立即脱衣服;这样最容易让宝宝生病。应该先让孩子静下来,擦干汗水晾一晾再说。
“先捂后脱”比“先脱后捂”更容易让宝宝生病哦!
春天到,万物生发。
对于宝宝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春风拂面,吹面不寒,让宝宝也会感到分外的舒服;户外姹紫嫣红,百花盛开,对宝宝来讲也是非常美的视觉盛宴。
所以,这个春天里,坚持让宝宝早睡早起,适量运动,呼吸新鲜的空气,奔跑于大自然中,健康快乐的生活,愉悦幸福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