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媛
近日,“容县梁二夫妇生育15孩”一事引发广泛关注。3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调查组发布通报称,经调查核实,梁二夫妇系自由恋爱,不存在拐卖妇女、强迫婚姻等情况。因工作过程中未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11名相关的公职人员受到处分。
调查报告及时还原真相,对失职的工作人员进行问责,让关注此事的人大大地松了口气。但放松之余,也有很多人对这个家庭连生15娃的举措,深感不解。在他们看来,即便父母不嫌累,孩子也会很遭罪——能养活就不错了,何谈生活和教育质量。他们认为地方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对这个家庭各种的帮扶和补助,是一种变相的“助纣为虐”,极大地破坏了政策公平。有人开玩笑说,那些遵纪守法的独生子女家庭,和15孩家庭俨然身处不同的时代。
15孩家庭。图片来源:网络
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一个地方竟然可以容纳一个家庭15个孩子相继出生,其政策执行的漏洞之大,确实让人震惊。即便时过境迁,11名公职人员被翻出来处分,不冤枉。另一方面,广西官方考虑当下的生育现实,没有对严重超生的父母予以处罚,得到了网友的普遍理解,说明大家普通认同,超生已不是一种罪过。部分人之所以仍然义愤难平,还是出于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一恶性循环的反感和担忧。
在人们的印象中,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育儿的回报大,有更高的生育意愿。孩子越多,养育成本被分摊,年龄大的可以带年龄小的,父母的净收益就会越高。而且每多一个孩子,父母养老就会多一重保障,所以新闻当事人梁二说“存钱不如存娃”。
但对于城市中产家庭来说,这种想法是不能想象的。养育孩子的成本极高,很多家庭即便有生育二孩和三孩的意愿,也不敢付诸实践。比起农业时代以量取胜的生育观念,如今不少家庭的育儿观念已经转变成追求“质量”。宁愿少生孩子,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将来社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千辛万苦养育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能出人头地,还真不好说。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说,少生优育,不见得比多生多育更有经济理性。
如果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不能说15孩父母的生育决策,就是不理性的,就是一种愚昧和落后。生育表面上是经济账,实质上是观念驱动。网友对这个家庭的批评,反映的正是现代精细育儿和原始粗放式育儿之间的观念冲撞。但观念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地变化当中。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以自己的少生优生的观念去批评别人多子多福的观念。
梁二家门口。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核心在于父母养育过程是否尽心尽责,能否保证孩子基本的人身和受教育的权利,如果孩子的基本权益有所保障,那旁人确实没有必要随便给个“不负责任”的结论。生育15孩家庭再不合常理,但说到底,这是家庭自己内部的事情。至于很多人担心这样会助长一些贫困家庭短视、功利性的生育行为——把孩子当成赚取财政补贴的工具,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纵观整个社会,一个家庭生育10多个孩子的情况,都是极端个例,所谓“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很大程度上只是网友一厢情愿的担忧。
生育15孩之所以不合常理,不是说它违背了计划生育,或者同现代育儿观念格格不入,而是说从人的本性来讲,没有几个人,尤其是女性,愿意不停地生孩子。即便是在国际上最贫穷的地区,只要妇女能够掌握避孕知识,有人为她们提供便宜的避孕工具,就能有效降低生育率。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孩子抚养投入会相对提高,育儿观念随之改变。
受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广西的生育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但有学者调查广西瑶族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发现,这些地方即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严,也没有发生人口普遍多生多育的现象。当地人的理想子女数仍为两个,希望生育三个以上孩子的育龄妇女极少。影响她们少生的因素,一样是“生多了也累”、“养不起”“无法兼顾育儿和外出打工”等经济层面上的考虑。
可见,21年生育15孩只是极端个例,反映不了生育现状,更撼动不了当下的生育观念。不管怎么样,孩子已经出生,再去争论父母的生育行为是对是错,没有任何意义。如何确保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基本的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能得到更多心灵上的关照,是更有意义的讨论方向。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不能动摇的大前提。坚守这一点,我们就能从公平与否的计较中走出来,摆脱被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