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建 林!
陕西渭北八十公里白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我童年的一段故事,有着无与伦比的黄土圣地,留恋着我的故土美好的回忆。白水是我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发起的延续,有着我华夏民族古文化的文史源远,古往今来,博大远弘,源远流长上古朔。曾经的这里,是白水先民繁衍生息的圣土之源,也是这里先民过度发明的一段又一段的因缘故事。白水古称彭衙,秦孝公十二年置县,建制距今2300余年,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仓颉造字开华夏文化之先河,杜康造酒始中华酿酒之滥觞,雷公造碗执中国陶瓷之牛耳,蔡伦造纸创世界文明之承载,“四圣”文明渊远流长,光前裕后,震古铄今。白水也是中国著名的苹果之乡,它有灿烂的传统文化,也有质朴厚重的生命底蕴。
白水雷牙黄河流域腰家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我六十年前曾经呆过的地方,我陕西的名字叫 “王牛蛙”。虽说名字不好听、是为了身体结实,过去的老传统 “名号难听,身体结实”。是我陕西的爷爷给我起的名字(当地的方言把爷爷叫“ya”,奶奶叫“婆”),虽说我爷爷不认字,可走过万里路、阅人无数,曾经白水县的老革命老党员,我爷爷年轻的时候、也叁过军打过仗,也是白水一代老革命的英雄人物。我的爷爷特别宠爱我,爷爷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里,我是爷爷的大孙子,爷爷是我的护身符,我是爷爷的小天使。我喜欢听爷爷讲这一代的历史英雄人物,和这里的先民一庄又一庄故事。
一、《仓颉造字》--六十年代的传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庙位于白水与黄龙中间史官镇境内 ,有着“造字仓颉” 的传说。陕西白水腰家河村,是我小时候跟着养母养父生活过的故乡,是我永远不可忘记的源缘。腰家河村,靠近仓颉庙不远路程,小时候我陕西的爷爷,经常带我到仓颉庙里去玩耍。有一天中午,我爷爷和几位穿着道衣的老者坐在庙院里一颗柏树下,谈论着庙院中的古柏神奇的传说,说到古树经历了世世代代的人间沧桑,天天都要与南来北往各种各样的人来交面,所涵盖的生命 “承载着黄土地上无法诉说的人文史”, 数年后,上千年的古树就变成神仙下凡到人间与人交换。有时候,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古柏树就会变成白胡子大仙,相互说些悄悄话。人世间有了文字,人间就有了幸福,文字就是人类手中最大的筹码,去治理天下、通治天下、承载天下;有了文字,才拯救了人类史。
2,“仓颉造字”的传说!我听仓颉庙一位老者讲,仓颉庙是为纪念文字始祖“仓颉” 所建。仓颉庙创建于简易形象字的同期年代,具体年代没有记载。
据后来的仓颉庙碑文记载,大约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前文史。现留在仓颉庙门槛上有一幅看图案说话,意思是说人活着才有意义。图案上第1个画的是坟墓,第2个图案老者端着碗,第3个图案挑担子的,第4个图案推车的,第5个图案倒骑驴,第6个图案骑着马,第7个图案坐轿的。 这7个图案意思是,让人们看图说话,第2个端碗要饭的说话了,说第1个坟墓“好死不如赖活着” ,挑担子的说要饭的“比上不足,比要饭的强”,推车的说挑担子的 “比下有余,比挑担子的舒服”,倒骑驴说推车的 “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推车的” ,第七个坐轿的哈哈大笑 “知足者常乐”, 骑马的人听了非常生气,一步之遥就坐轿,但回头一看,还有很多不如他的,也昂头哈哈大笑说 “不知足者也快乐”。这幅图案表达了字祖仓颉当时看图造简单字的开始。
3、“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传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 “结绳记事”时期,朝廷身边一位料理日常事务的大臣,叫仓颉,据说是轩辕皇帝之史官也。 朝中日程事务复杂繁多,常用绳子打结记事,事小小其绳。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打结成不同距离的疙瘩结,疙瘩结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疙瘩结表示不同的意思,一个绳上的疙瘩结一件事情。日子久了,绳结慢慢的积累成多,繁杂的事情就马虎不清了。朝廷就怪罪下来了,苍颉一气之下就失踪长达三年之久,等后来苍颉露面时,就出现了一条长长的深沟,造满了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鸟虫兽简易形象字一幕。这就是我幼小记忆传说中的,字祖仓颉造字其中的一段人文史故事。仓颉沟源远流长,至今在白水仓颉庙附近一条沟,关于汉字的形成,有多种传说的故事代代相传。
有资料记载:
(1)、仓颉,上古黄帝时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生于北塬杨武村。
(2)、仓颉,史称其龙颜四目,生有睿德,才智超凡,任职史官,为革结绳之陋,辞官访智,俯察仰观,历尽艰辛,始创文字,揭开我中华文明新篇章 。
(3)、仓颉,后世尊其为“文化之祖”、“万代文宗”,卒葬史白水县官村北,享年一百一十岁。
(4)、白水县仓颉庙,白水县仓颉墓,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陕西白水县史官村《苍颉庙碑》《白水县仓颉墓》《仓颉手植柏》。
二、《杜康造酒》--六十年代的传说
1、“杜康造酒”的传说! “杜康”白水康家卫村一个牧羊人,以放羊营生!经常赶着羊群跑到十几里以外山坡上去放羊。日出日落、早出晚归,一去就是一整天。在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面粉,只是把粮食煮熟后装进布袋子里,带到野外充饥。有一天杜康外出放羊带的熟食太多,没有吃完就把袋子挂在一棵树上。大约隔了十天半月,又来到同一个地方放羊,天气太热,口渴难受,四处找不到水源。突然看到树上挂的袋子往 下滴水,煮熟的粮食天热发酵。杜康就昂头张口,水珠一滴滴流进口中,感觉到芳香甘甜的美味,杜康就把袋子打开,把发酵的粮食,全部吃进肚里,不大一会儿杜康不知不觉的,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2、“杜康造酒” 的传说!杜康来到梦中,腾云驾雾、飘飘然然来到了梦乡的世界。这时候从空中飘来了一个白胡子老者,抱了一个坛子来到杜康身边,然后老者对杜康说:这坛子里面装的是“灵丹妙汤、粮食的精华”,这坛子要与天下人结缘。杜康就随老者来到一座山下,山脚下有一股清泉,老者把坛子放下,用扇子一扇,坛子里就冒出来一股香甜的美味来,让人陶醉。白胡子老者用扇子扇了第二下,坛子里就源源不断地就流出一股香甜的美酒。让天下人陶醉,喝了坛中酒,人老把童还。老者把这坛子交给了杜康。说杜康啊,你要把这坛酒酿好散发到人间,让天下人都能喝上香甜的美酒,酿造出好酒。话刚说完,白胡子老者转身就不见了,从此后杜康就下定决心造出好酒,让酒成为天下的美味,后来人间的传说就有杜康造酒的故事。
3,“杜康造酒” 的传说!杜康在梦中迷迷糊糊地醒了过来,才知道是神仙托给自己的梦,是来指点杜康。杜康马上回到家里,变卖了羊群,带上简单造酒的工具、干粮外出寻找水源。翻山越岭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路经谓南、商南、商州,来到了伏牛山脚下。现在的河南汝阳一代,发现一条小河,河水百回千折,顺着河水一直往前行,终于找到了小河的源头,发现了长长的一条小河沟,河沟里百泉喷涌,清冽碧透,周围山清水秀。杜康弯下身来,掏了一捧泉水喝下去,让人感到清凉甘甜,沁人肺腑。杜康忍不住一捧又一捧地喝呀、喝呀,喝了个够,顿时觉得浑身清爽,信心十足,精神倍增。要为人间酿出美味佳肴的粮食精,让美酒流出天长地久。
4、“杜康造酒” 的传说! 杜康就在这里选好了造酒场地,搭棚架屋、安营扎寨,开始了酿酒的营生。杜康酿酒技术慢慢地越来越精华,又有一处上好的泉水,操作起来就更严更细了。在杜康的带领下,造出了一坛又一坛的粮食酒,当时在当地士兵队伍里很受欢迎。杜康就开始发动周边的乡民,招兵买马,亲自筛选精粮。而且亲自采制酒药,调配奇方,酿成的酒甜滋滋、香喷喷的,味美可口。闻名方圆几百里外的汝阳杜康酿酒,美味佳肴。历史人物三国时的曹操就有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相传杜康是中国用粮食酿酒的创始人。
5, “杜康造酒” 的传说! 杜康的酿酒技术越来越成熟,酒业越发展越扩大,远远留芳到全国各到。在杜康酒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有一天杜康在小河沟里散步,发现酿酒的泉水顺沟而下,杜康就想发展第二个酿酒场地。第二天备足了干粮带着人马,随着沟水前行,连续考察了十天半月。经过了千辛万苦就想筛选出更好的清泉水,才发现这里也是伏牛山脉了一处酿酒的清泉水。又和汝阳杜康一条山脉,一条河流,一个水源,一个最佳的酿酒场所。杜康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伊川杜康酒厂,从此伊川就出现了杜康酒。因杜康酿出的酒受到全国人的爱戴,后世将杜康尊为 “酒神、酒圣、酒仙、酒祖” ,制酒业则奉杜康为造酒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 借指酒,世世代代的多种传说。
1、白水是杜康发现酒的因果!
2、汝阳是杜康酿出酒的过度!
3、伊川是杜康酿出酒的发展!
这三家都是酒祖杜康的因缘。
关于杜康造酒的传说很多,就不一一道白了。
杜康当年酿酒的遗址在伊川杜康村,这里群山环抱,一水旁流,群众历来多善酿酒。
有资料记载,酒祖杜康,康字仲宁,白水康家卫人,夏朝禹时任庖正(粮官),始创酿酒之术,被后世尊为酒祖,墓庙处杜康泉侧。每年正月二十一日,乡民至庙中赛烹祭, 传说杜康于酉日卒,白水遂有酉日禁酒疏客之习。现有白水县杜康庙、白水县杜康墓、白水县杜康泉。
三、《雷公造碗》--六十年代的传说
1、“雷公造碗”的传说!黄河两岸白水一代大约在一万多年前,远古时期的部落群。古时候,现在的白水一代全是部落,这些部落来源于黄河古道,当时人类全是靠近黄河吃水,繁衍生息群居生活。后来慢慢的转换到了“母系时期” ,没有父亲,母亲和舅舅为头领,带领近亲群体生活。后来延续到“父系时期” ,父亲为头领,后来发展到一个头领可以取几个老婆。就开始霸占地盘组建了大部落大家庭,每个部落就产生了简单的组群名字。部落里所生的孩子是牛部落就归牛姓,马部落就归马姓等等,各种部落缓缓的出现。 这就是简单姓氏的来源。人类在黄河古道两岸繁衍生息的太快,部落就分散到黄河周边地区,包括白水的“雷公部落”。
2,“雷公部落”的传说!出现在“石器时期”,现在的白水县城东的大雷公和小雷公村庄一带。古时期,住着一个雷族部落,领头者叫雷公。远古时期,雷公不但是造碗大王,而且还是当时石器时期的发明者之一。用一些石器的尖刃,做一些简单的日常工具,用来打猎,做弓箭,用石器捆绑在木棍上用来击打野兽。用石头的尖刃切开兽皮,把大的肉块分成小肉的,用石器来搭建房屋。用石头的凹处来盛水,用石头的凹处来存熟食,把石头烧热后放在石洞里面用来取暖。用石头击败侵犯者,用石头磊成简单的生活用具。石头在雷公部落日常生活非常实用,到处都有石器的存在。
3,“雷公部落制陶”的传说!在那个原始部落时期,雷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带头者,他在日常生活用具研究发明很下功夫。雷公部落刚开始靠打猎采野果为生,拿回来的猎肉,采回来的野果存放好,烧熟后再分给大家食用。但是再把风干的肉直接放上火烤,一烤就被火烧着了。雷公就想出了个办法,用荆条编出来一个小框框,在把框框里面铺上树叶,把肉放进框框,再把稀泥糊在荆条上面,放到火堆里面慢慢的蒸烤,稀泥里的水分、树条的水分、树叶里水分就会蒸发到干肉里、蒸烧出来的肉,柔软色香味齐全。连续烧的泥楼子就变成陶制品罐罐,雷公就用陶罐来盛水,方便又实用,从此天下就有了陶制品。
4、“雷公部落制陶”的传说!古时候有一年,白水一带连续干旱,当地的人们吃水就成了大的问题。白水一带的河沟、河岔、水滩,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出现占地盘抢水大战。当时人类还没有发现盛水的器械,只有拼命去抢水才能维持生命。当地所有的水潭已经变成稀泥糊糊了,水已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源。只有雷公部落的人们抱着烧成的陶罐,把泥水抢回部落澄清后再分跟大家食用。在当时只有雷公部落的人们能喝上水,有水喝才能保住命。水就是部落里最大的愿望,也是当地最幸福的部落。雷公拥有自己的勤快和智慧,有着自己部落的族民,会使用自己的工具和武器,若和现在来比,雷公部落就是当时的高科技现代化。
5、“雷公制碗”的传说!雷公在族民的大力支持下,把泥浆的水取用后,瞪下的泥浆用各种烧制的方法进行改造,发现烧制出的陶罐光滑细腻,在中国历史的制陶时期,就进一步提升和改进。从此以后,雷公在当地就成了一个慈善家、政治家、思想家,先进人物。雷公把制作出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形状不同的烧好的陶罐,送给了抢水大战的各个部落用来盛水,就平息了当时的抢水大战。雷公在这一带威望很高,名气很大,其他部落的猎户成群结队,拿着猎肉采来的野果,来到雷公部落,换取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从此以后雷公部落的人们不再狩猎采果,开始大批的烧制陶盆陶罐。把细腻的泥土叫釉土,把小陶盆叫吃饭的碗。从此雷公造碗,名扬天下传至今。
有资料记载,雷公被人尊重高称,名为“雷祥”,黄帝时期人,生于白水县大雷公村,生卒年月无考。生性耿直,天资聪慧,能医善陶,擅长泥塑工艺制作,黄帝时任“处方”医药官名。据《全英词典》载,“中国陶器业之祖系雷祥也,他发明创造了碗”。他既是中国医药学创始人之一,又是制陶业的先祖,各地窑神庙均供奉。雷祥殁后,葬于大雷公村东北处,墓地建有雷祥庙。
四、《蔡伦造纸》--六十年代的传说
1、“造纸蔡伦” 的传说!据史记,蔡伦出生于现在的湖南郴州,家境贫寒,族上靠养蚕为生。养出来的蚕茧,要经过很多程序,最后经过水煮,才能拉出蚕丝织成绸缎,在卖给富贵人家。蔡伦出生在汉明帝永平末年时期,幼小的蔡伦就聪明好学,心灵手巧。喜欢在织出来的绸缎上写写画画,绘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花样,受到周边的老百姓的爱戴。经常在石头上、树皮上、竹筒上、绸缎的下脚料上,学写一些文字。蔡伦在写字的过程里从中发现了,最好实用绸缎的下脚料和树皮,又轻便又好使。蔡伦就对造纸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就开始用自己所能找到的所有材料做实验。蔡伦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虽然都不是很成功,但是蔡伦却对造纸的材料有了很深的了解。
2、“蔡伦造纸” 的传说!蔡伦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造纸行业很下功夫,随时随地都留意着造纸的资源。待蔡伦长到了十几岁时,经常随大人来到洛阳皇宫里面送交绸缎。在交货的过程中,蔡伦就对宫里的管事人员讲,你们的交接程序出现过多的反复,让货物搬来搬去,消耗了一些劳动力,又浪费了双方一些宝贵时间。主要在账目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和复杂化,让大家跟着来回折腾,让人吃不消。蔡伦的一番话打动了宫中的一位管事大臣,大臣看上了聪明伶俐的蔡伦,就被留在宫中做后宫的打理保障差事,蔡伦把宫里日程安排的件件有序,条条是理。就是皇宫最累的是日常往来,密密麻麻的一件一件事务都要上帐。这在当时对蔡伦造纸产生了更深的愿望,启发其造纸的决心。
3、“蔡伦造纸” 的传说!蔡伦在宫里日常事务安排模式上有一套管理方案,深受到宫里上下大臣的好评。就是每天在宫里上下里外当差忙个不停,重要忙在账目管理上。每天大量消耗时间和体力,宫里差史每天都得抱着成梱的竹简上下跑腾, “古人在竹子上写字卷成捆” 称竹简。差事每天还要翻阅着几百斤重的竹简,翻来覆去、查来查去。日程日记、日清月结,每天的来往账目非常繁杂,一不小心帐目上还会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所以蔡伦就想一心一意地造出能写字的简便纸张来,才把想法一一告诉了大臣。蔡伦在大臣的帮助下马上就给朝廷上奏,朝廷发现蔡伦的想法很好,是个人才。朝廷就派蔡伦到陕西白水衙门一代当个闲差事,给了蔡伦造纸发明的机会。
4、“蔡伦造纸”的传说!蔡伦来到陕西白水当差以后,每一天都琢磨着怎样去造纸的方法。因为蔡伦生来天生聪颖,而且还善于思考,小时候在村里的池塘边转悠,发现养蚕的人把蚕的茧子,放在水中先漂洗,然后冲洗完蚕茧之后,水面上就会留下一层薄薄的丝绒。蔡伦就把残留下来的丝绒从水中捞了出来,放在池塘边的石头上,经过太阳晒过以后的丝绒,就会变成薄薄的一层絮纸。蔡伦每天东忙西忙、左思右想,哪里才会有经济轻便的造纸原料,蔡伦正在为难之急奇迹出现。这一年白水一代连续干旱,这里的地下水源比较深,蔡伦就带领衙门的差事到野外去找水源,翻山越岭来到了长长一条深沟里,发现沟深的不远处有一大片白茫茫的,走近一看,才知道一大片水域上面漂的是一层棉花丝绒。
5、“蔡伦造纸”的传说!这些棉花丝绒突然的出现,让蔡伦不知所措,一惊又一喜。喜的是造纸的原料找到了,惊的是丝绒不知从哪里来,不可能是“天上掉馅饼”。
经过了三番五次的打听,后来才知道一年前陕西渭北地区连续下大暴雨,有一次山洪爆发,大水冲走了一家庄户仓库存的粮食,还有一部分半成品棉花。听说这户人家非常霸道,在这一代名声不好,当地人给这家人都起了个外号。庄主叫铁算盘,庄户的内人叫糊涂涂,有三个孩子,老大叫惹不起,老二叫常有理,老三叫厚脸皮。在这次遇难中家破人亡,可在大家的眼里,这家人是罪有应得的。听这一说蔡伦也不再往下纠结,蔡伦专心去研究造纸的原料,发现在水里泡了一年多长久的花丝绒已经腐烂成白浆,蔡伦就细心把白浆薄薄地摊在地上晒干后裁成方块。从此以后,蔡伦就开始总结一路走来的造纸过程,积累下来的经验,亲自筛选造纸配料,开始大批的造纸,这就是早期蔡伦造纸的一个传说。
有资料记载,蔡伦造纸。蔡伦为东汉桂阳(今湖南岳阳)人,字敬仲,官至尚方令,封为龙亭侯。公元一二一年,诬安帝祖母宋贵人自杀,伦曾至白水槐沟河,从童戏中悟得造纸之术,遂于此设坊,造出蔡侯纸。庙今已毁 ,造纸池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