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华南之巅20年,只为守护漓江源的一捧清澈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桂林最靓丽的底色和最殷实的家底,也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必须越擦越亮的靓丽名片。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漓江广西阳朔段考察时,引用古人诗句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对我市全力以赴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等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要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
漓江的秀美,既得益于自然天成,更依靠保护漓江的“生态接力”。这一年多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重要指示精神,桂林市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漓江源头巡山人
绵亘在桂北大地上的猫儿山,素有“五岭之冠、华南之巅”之称。就在这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秀美漓江。
猫儿山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终年坚守在茫茫林海,穿行在沼泽湿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扎根在崇山峻岭间,守护着猫儿山的一草一木。
一万七千多公顷的广袤山林间,巡护员用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他们是漓江源头生态保护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数十年如一日的巡护
只为这片绿水青山
九月初的桂林市区,气温依旧“高烧不退”,但在海拔2141.5米的猫儿山上,气温却只有15摄氏度。
“前面的那片沼泽湿地就是漓江源了,现在是枯水期,水位不高。”在猫儿山巡护了二十年,对于保护区内哪片林子的树长得高,哪块洼地的草长得密,王华生了如指掌。现在,他正和队员们一起前往漓江源头开展巡护工作。
王华生是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庵堂坪管理站的站长,在保护区里,共有十二个管理站,每个站点有三名巡护员驻守。浩瀚的林海,生态保护、森林防火、反盗猎、反盗伐……但凡与猫儿山的动植物有关的,都在巡护员的工作范畴内。
从庵堂坪管理站向上走三四公里的山路,来到猫儿山主峰下一片开阔的山间平地,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漓江源。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形成巨大的碳化土沼泽湿地,溪流纵横汇聚成潭,潭水汇聚成河,逐渐汇聚成漓江。滋养了数百万桂林人的漓江,便发源于这片神奇、荒野的原始矮林沼泽之中。
由于现在是枯水期,这里的水位较低。“如果到了雨季,水位便会漫上来,地下泉眼向外冒水,山上的雨水也跟着向下倾泻,形成十分湍急的水流,这个时候巡护可要十分小心。”一位巡护员对记者说。
“这片沼泽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储存了数百万方的水量。”据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保护管理科科长王绍能介绍,因为常年的保护,漓江源头的这片山林处于最原始状态,树木枝叶在林下不断堆积碳化,就像给地面盖了一层很厚的被子,既能大量积蓄雨水,又可减少土壤蒸发,时刻保持着过度湿润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苔藓植物开始生长,泥炭开始堆积,大量水分得以涵蓄,形成极为罕见的南方山地沼泽景观。
在保护区驻守了二十年,对于这里的一些景观典故,王华生如数家珍。“你抬头看看这两棵千年铁杉树,像极了一对情侣。”铁杉是冰河时期孑遗树种,被称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也是猫儿山的镇山之宝。在漓江源附近的这两棵千年铁杉,彼此生长,互不干扰,树冠与树冠之间留有微小的缝隙,从地上仰望,就像一对情人在热吻。
“在巡护路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景色,每天巡山的时候,抬头看看这片山林,心情就会变得很好。”王华生笑着说。
四季轮回
巡护员的脚步从未停止
一路美景的背后,实则是高危险高强度的巡护工作。
春季万物复苏,除了要防范蚊虫的叮咬,更要小心出没的毒蛇,在每个巡护员的背包里,蛇药是最必不可少的一项。
夏天雨季,汛期到来,许多平时常走的巡护线路被大水淹没,通行时尤其要注意安全,一不小心便会被水流冲走。
秋天天气干燥,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除了要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护力度,他们还要走进山脚的村庄,向当地村民宣传防火事项。
到了冬天,道路结冰,交通中断,凛冽的寒风在森林中肆意穿梭,寒冷如影随形,但巡护员在林海穿行的脚步从未停止。
巡山回来一定要报平安,这是巡护员们烂熟于心的规定。“每天早上出发巡山前,我们要在群里报备巡护的路线。巡山回来后,也要在群里报平安。”王华生说:“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如果没有及时报平安,那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我们就会立刻去他的巡护路线上进行搜救。”
“有时出发时天还是晴的,进入山林后突然起雾,能见度只有几米,让人胆战心惊。”八角田管理站站长王远明说,山上气候变幻莫测,常常能遇到阵雨和大雾,这个时候就只能找个地方躲一下,等天气放晴,再继续巡护工作。
四季轮回,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茫茫林海的每一寸土地。一把镰刀、一个背包,他们用信念谱写着人类保护大自然的壮美诗篇。
“巡林工作当然累啊,不过看到猫儿山的环境越来越好,我更多的是开心。”王华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看景点就知道了,从八角田管护站下来有个观景亭,以前在亭子里照相特别美,背景就是起伏的山脉,现在亭子周围的树木都长高了,将景色遮住了,要想看山脉的风景,还得再爬一段路嘞。”
巡护路上的“孤勇者”
对家人缺少陪伴满怀愧疚
孤独是巡护员们最大的敌人。
山中实在难谈有什么娱乐设施,每天的巡护工作结束后,王华生都闲得发慌。
“要不就听听鸟叫,看看树木的长势,实在憋得慌,就给家人打打电话。”王华生说:“我算是幸福的了,我的妻子就住在山脚下的村子里,经常可以来看看我,其他的巡护队员就更加难以和家人团聚了。”
越是节假日,保护区就越忙,巡护员们就越不能休息,春节更是如此。
“因为每个站点都需要有人值守,你请了假回家过年,别人就不能回去了。”王绍能对记者说:“所以就只能互相体谅下,一个队员过了除夕赶快回来,让另一个队员能回去赶上大年初一。”
周克农是八角田管理站的巡护员,2009年他刚来的时候,还没有做好以后与家人聚少离多的准备。
因为经常将过年休假的机会让给站里队员,周克农已经许多年都没有和家人一起守岁了。2020年,他的妻子李晓清选择上山来,陪爱人一起值守过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是过年。”李晓清说。
“干巡护员这行,走多少里路、翻多少座山都不难,难的是面对家人时,自己内心的愧疚。”每每提及这些,周克农的眼中充满了内疚。
从盗猎到保护
村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1999年,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毕业的王绍能,刚迈出校门就加入了猫儿山的巡护队伍。
“我当时在九牛塘巡护站,还是住的老乡家里,没电没热水,也没有交通工具,去买一包盐、一袋米要走几个小时,”王绍能回忆:“当时保护区全部只有27个人,巡护站就更少了,只有5个站,每个站2个人,我和另一个队员邓大军两个人守着九牛塘,晚上要照明都靠手电和蜡烛。”
23年来,王绍能见证了猫儿山巡护员工作环境的变化。巡护员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不仅新建了宿舍楼,还通上了水电,硬件设施非常齐全。“当然,最大的变化还属附近村民的环保意识,”王绍能说:“以前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够,都是靠山吃山,时有盗猎发生,对老乡们的普法工作是我们巡护员年年都要做的事。现在猫儿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猫儿山,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以前的一些盗猎人员纷纷也转行,成为保护猫儿山生态环境的最坚定支持者。”
据了解,猫儿山脚下的高寨村全村共有300多户1200多人,经营民宿、农家乐50多家,相当于每6户就有1家民宿、农家乐。如今,更多人投入到旅游服务行业,超过半数村民都吃起了生态旅游饭。
绿了青山白了发
永葆漓江源的清澈
做好漓江源水源涵养林保护是建设漓江乃至桂林生态保护屏障的根本,为了保护生态,保护漓江水源,必须保护好水源涵养林。
近年来,猫儿山保护区进一步加大智能化、信息化和科技化建设力度,初步建成了猫儿山保护区森林防火监控、智能巡护监测、无人机监测、宣教展示等多位一体的“智能化”保护区管理体系。方圆数公里范围内的烟、火星点,系统都会报警。
不仅山林保护得好,这里的水源也一直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这里没有村民居住,生活污水,灌溉用水都不会流到漓江源里,所以漓江源的水质常年是Ⅰ类水质。”王绍能介绍,巡护员们也会将经过漓江源的巡山线路作为重点线路来巡查,确保漓江源水质常年清澈干净。
时光荏苒,巡护员们几十年如一日,穿行在猫儿山的深山老林里。绿了青山、白了头发是对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请桂林所有父老乡亲们放心,我们会守护好漓江源,让漓江的水永远清澈。”这是巡护员们共同的心声。
来源|记者唐国槟 陈梓予 唐迅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