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山水间奏出“文化强音”
《桂林有戏》展现了桂林戏剧文化。(2020年1月摄)
桂林有着上万年的史前历史和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甄皮岩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洞穴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城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湘江战役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宜人的山水风光与诗意的历史文化在此碰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桂林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在10年时间里,奏出了美妙“音符”。
精彩镜头:
“远目眺山峦,奇峰生池间。观止叹漓江,碧波荡清涟。汉元置始安,沧桑两千年。今朝数风流,自奋莫等闲。”今年国庆期间,杉湖畔华灯初上,游客络绎不绝。湖畔北侧闹中取静之处,市民们饭后聚齐于此,听一出唱尽桂林历史、文化的《桂林有戏》。这一集桂剧、彩调、文场、大鼓、弹词于一体,聚典雅舞台、精致灯光、华丽服装、青春气息于一堂的文化盛宴,让在场不少平日鲜少接触传统戏剧的观众入了迷,每到精彩之处,掌声迭起,惊叹不断,让人仿佛回到桂林戏剧最为繁盛的旧时光。
《桂林有戏》是我市深入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的一项重要成果。过去10年,桂林市始终抓紧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这一重要载体,在文化发展方面大放异彩,取得了累累硕果。不仅让城市气质、文化品位大大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更是满满,在甲天下山水间扬起了桂林文化自信。
精彩回眸:
历史文化名城迎来新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也为桂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命题——桂林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应该如何“永存”,如何继承、弘扬桂林优秀的历史文化,为山水增辉,让传统焕发新生。
2014年3月19日,这是一个让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唐凌印象深刻的日子。那天,桂林市委主要领导在榕湖饭店九岗岭会议厅主持召开了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专题座谈会,围绕如何“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开展了深入交流讨论。最终,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组织策划、研究等,“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成为桂林文化发展建设的总纲。
2014年至2020年,桂林市委先后召开了七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文化建设把关定向。要大力实施“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在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唱好“三部曲”:一是把散珠碎玉式的历史文化资源像葡萄一样串起来,进行抢救式搜集,整理归纳,形成完成的桂林历史文化遗存。二是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论证、提炼、包装,凸显其价值,这是三部曲的关键。三是项目的实施和活动的策划,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
在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桂林文化工作者本着对桂林厚重的历史文化高度负责的态度,追根溯源,发掘抢救,整理收集,保护传承,“三部曲”奏出了美妙“音符”。
一批重现历史文化经典项目得以建设、恢复、改造,逍遥楼、正阳东西巷、王城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传承桂林历史文脉新地标。一批有“桂林”印记的文艺精品被创作出来,荣登国家级文化大雅之堂,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桂林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桂林历史文化大典》正式出版。一批以抗战文化为内容的历史文化标识建成,历代名人故居得以保护、修缮,整理发掘了9大类12个专题历史文化资源名录。一批“高大上”文化项目相继落地,历史文化与时代脉搏紧扣,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
细数一下: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江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两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得以做强做大,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文化保护实体法《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灵渠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龙脊梯田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军长征过桂北的历史遗存被保护、发掘,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在桂北大地传承永续。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38个,占据广西“半壁江山”,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传统村落达73个,居广西第一……
一系列深厚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得以盘活,一个个极具桂林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重现老百姓视线,让桂林因文化的浸润而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
2017年1月,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演出。
正阳东西巷作为桂林新的文化地标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2019年4月摄)
红色文化渗透山水之间
桂北的一山一水间,有道不尽的红色故事,数不完的红色记忆。
1934年,红军将士勇往直前,用誓言和生命血染湘江,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和精神财富。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始终牵挂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们。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
“十三五”时期,我市严格按照中央批准的工作方案和《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保护总体规划》,对全市新建、提升、集中安葬、散葬、文保等五类红军纪念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建设。经过历时9个多月努力奋战,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等68个项目,全面提升展陈内容,充分体现纪念和教育功能。
“建设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我认为最大的意义在于,让这些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忠诚、何为信仰的先烈们能被后人记住,他们的后代可以得到慰藉。”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纪念馆馆长尹汤怀说。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2019年9月12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落成仪式在桂林市全州县举行。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旁,60米长的英名廊上镌刻着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两万多名红军烈士名字。来自福建的红军后代细寻良久终于找到了3位亲人的名字,他们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军后代表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在桂林落成后,他们终于有了缅怀先烈的地方,感谢桂林市委、市政府做了这么有意义的事情。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推动长征文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9年,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湘江战役纪念设施管理机构——桂林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红军长征文化资源的收集、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和保护利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如今,在位于桂北各县的红色纪念设施里,在一处处湘江战役旧址旁,共产党员排着整齐的队列,重温入党誓词。据统计,2019年开园至2022年6月,累计接待参观人数1293万人次,成为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和党员干部群众红色教育的热门“打卡地”。
10年来,作为长征经过的红色沃土,桂林深度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深挖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将红色基因渗透于一山一水间,成为推动桂林发展的强大力量。
文化精品受好评登大雅之堂
桂林山水作骨,文化为魂。文化,也是广大桂林市民的心灵驿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实施精品创作繁荣工程,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奖数量位居广西各地市前列。
2016年6月9日,央视携手桂林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奉上了一席将中国传统端午文化与桂林元素充分融合的文化视听盛宴。“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在央视三套综艺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节目播出后,全国好评如潮,根据实时电视大数据显示,“歌从漓江来”在央视所有频道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
2017年1月27日,一场美轮美奂的山水文化盛宴,一场世界级的山水实景演出,一场广西各族儿女的纵情欢歌亮相央视春晚,成为“颜值担当”,桂林分会场可谓尽显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胜地的无穷魅力。
以上两个事例,是桂林央视携手,利用“名媒名城名节”叠加效应激情绽放的精彩呈现,也是桂林精品文化发展的缩影。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2017年,由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重排的经典大型桂剧、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公演;2018年7月25日,新编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整个剧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2018年9月,大型桂剧《破阵曲》在南宁公演,全景式地展示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历史风貌,获得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金奖……
此外,桂林还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探索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市场的共同培育、统一管理,着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品牌。
精彩展望:
10年弹指一挥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桂北大地“大风起兮云飞扬”。这10年,是桂林文化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10年;这10年,是勇于先行先试,为全国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发展探索“桂林模式”、提供“桂林经验”的10年。
接下来,桂林还将继续提升文化精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推进靖江王陵、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桂林考古博物馆建设。做好革命文物工作,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建设。加强灵渠保护及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开展非遗抢救性记录保护和宣传展示工作。紧密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这一主题主线,开展主题文艺创作和系列展示展演展播活动。
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韵律节拍,以“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桂林这座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韵一定会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记者马翔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