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都江堰ID:youjiandjy
雪山里的公园城市,又见都江堰一切美好......
近日,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热播,带领观众领略文化之美、艺术之美。一直以来,青城山都备受画家青睐。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黄君壁、陆俨少、关山月、何海霞、董寿平等众多名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佳作。
今天,咱们就一起跟随名家的脚步,沿着他们的画笔,于青山绿水、笔墨丹青中,见证大美中国,感受天下至幽青城山的独特魅力吧!
摄影:折耳兔
张大千
1938年10月,张大千第一次登上青城山。从此,被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的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与青城山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缘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大千与家人们在青城山 图据奎光书院
张大千先生在青城山期间,正是他年富力强、精力最旺、笔墨最勤、创作最丰、诗多画也多的阶段。博大精深的道文化和清幽空灵的美景都给他带来了无限创作灵感。
▲青城万重山 张大千画
在前后寓居青城山的四年时间里,张大千创作出了《雨后丈人峰》《策杖高土》《张天师像》《青城玉鸦》《墨荷》《花蕊夫人像》《麻姑像》《红叶小鸟》《玉女图》等上千幅作品,并收下丁明修、龙国屏和胡立三个大风堂门人。
▲青城红叶小鸟 张大千画
而青城山也成为了张大千攀援艺术高峰的一个重要驿站,更是他艺术人生的灵魂所在,一生无法分离。
▲青城山俯视众景图 张大千画
徐悲鸿
1943年7月,徐悲鸿带领中国美术学院的全体研究员,克服了沿途许多困难,一起来到青城山写生。
徐悲鸿与廖静文摄于青城山(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正是酷暑时节,青城山无边的林木、淙淙的山泉和森严的道观,给了他和弟子们巨大的创作灵感,上清宫更是成了他们写生作画的好地方。
《云中君》《孔子讲学》等国画与《大银杏树》《青城道中》等油画都是徐悲鸿当年在这里留下的墨宝。
徐悲鸿《天师洞银杏》
徐悲鸿《天马图》
黄宾虹
1933年春天,70岁的黄宾虹只身一人来到了青城山,这个他悟到变法之“理”——“雨淋墙头”的地方。
靳尚谊油画作品《黄宾虹》
当时黄宾虹在青城途中遇雨,路人皆夺路急避,唯黄宾虹继续前行并挑得一岩石“坐雨观景”。得归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翌日,他一口气画了十余张《青城烟雨册》,将青城山烟雨蒙蒙、青幽湿润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黄宾虹 《青城山掷笔峰》
此后,他称自己的这种山水为“雨淋墙头”。所谓雨淋墙头,原指安徽民居上的马头墙因为风雨的侵蚀,日积月累,留下了许多漏雨的痕迹,远看很像白纸上水墨晕染的效果。
《青城山中坐雨图》,是黄宾虹对“雨淋墙头”的最好注解。此图几乎纯然写生,与黄宾虹的其它水墨恣肆的“雨山图”相较,着墨并不多。但确乎“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花青融入淡墨写雨雾水气,气息清新似能溢出画面。
黄宾虹 《青城山中坐雨图》
陆俨少
陆俨少一生两游青城山,峭壁巉岩,云披雾敛,壮观绝美的景色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陆俨少自叙》所记载,他曾于1939年和1984年到访青城山,沿途积累素材,收益颇丰。此后更多次以青城山为题材,绘得诸多山水佳作。
陆俨少《青城山图》
这幅《青城山色》便是其“陆氏山水”风格成熟的力作,有行云流水的博大意气,又能超脱于物象之外,似带观者回到一种神满意足的文人画境界当中。
陆俨少《青城山色》
何海霞
何海霞曾于1946年随着其师张大千深入蜀地,领略当地山水佳胜的何海霞,对青城山之幽别有会心,创作了很多佳盛幽独之作。
艺术大家何海霞 图据成都书法教育网
《青城之秋》就是何海霞山水画的佳作之一。此画采用了张大千兼黄宾虹的画法,粗犷雄放,笔墨华滋,笔法苍健,布局沉稳,用抒情的笔调描绘出了深秋青城山空灵峰高和宁静深远的意境,气势雄浑。
画中青山耸立,直插云天。树木葱郁,淙淙溪水沿山势奔流而下。似有“翩翩野鹤飞如舞,冉冉岩花笑不来”的诗意。深深勾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敬畏之情。
小编按:封面图据折耳兔,图文据华西都市报、中华美网、北京荣宝拍卖、成都书法教育网、新迅速递、中北新闻网等,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 办:都江堰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董 柳、代 阳
值班编辑:陈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