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盐池神庙
盐池神庙位于运城市区南门外,盐湖北岸山岗上,是一座祭祀盐池神的民间俗庙。199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城盐池古称河东盐池,因属解州管辖,所以也称解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盐池之一。《说文解字》和《左传》中均提到“河东盐池”。
盐池神庙历史较长。根据庙内现存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解盐司重修盐池神庙碑》的记载,该庙创建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初名“宝应灵庆池”。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又封东池为“资宝公”,西池为“惠康公”。明代初期,朱元璋不再用山川封号,而直接以所奉的神灵命名,盐池庙被奉为“盐池之神”。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盐池神庙开始进行扩建。扩建后的盐池神庙规模宏大。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盛况“为乐台一,为二门三。中门一,角门二,为间五。匾仍旧曰‘洪济’。外左右为神厨,为土地庙,各五间。
大门为岑楼间五,匾仍旧曰‘海光’,外为盐风亭一,候薰风也。外折道为坊门三,后埂为官厅二,有厢池。南为南禁楼一,池外葺城暨堤。维周葺铺凡二十有六。诸场廨施工有差。于是庙貌威然、穆然,有事于斯者,敬心油然而生矣。”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又增建关王庙和日神庙。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增建雨神庙和土地祠。后来,在清代经过多次扩建和修葺。遗憾的是,现仅存三连戏台、三大殿和配殿等。
戏台为清代遗构,面宽七间,为非常少见的三连台形式,中间台三开间,悬“奏衍楼”之匾,下为门券,连通前后两院。戏台的尺度很大,规模宏伟。屋顶为单檐歇山式,筒瓦覆顶。东西两侧山墙前设八字墙。明间楹联曰“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次间楹联曰“要看早些来,好文章惟争入首须看完了去,大忠孝皆在后头。”
戏台南面并列三座大殿,面宽均为五间,四周有廊,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按明嘉靖十四年《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载,中殿奉东池神与西池神,东殿奉条山(即中条山)风洞之神,西展奉忠义武安王之神。中殿内有藻井,造型别致。
庙内还有元、明、清各代的石碑近三十余通,是研究盐池神庙的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盐池开发史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西万荣后土庙
后土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宝井乡庙前村土垣上,距县城40公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汾阴睢地”。万荣县后土庙是全国现存的后土祠庙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又被称为祖祠。1996年,后土庙与庙内的秋风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立汾阴庙,汉武帝立后土于睢上,即为后土庙的雏形。此后多次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祠被水淹没,于今址重建。
后土庙占地25268平方米,庙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并排戏台、献殿、正殿、宋真宗碑廊、秋风楼、东西五虎殿等。
后土庙的祭道称为“太极道”,呈S形。从慈恩亭到山门前,共有九组台阶,暗喻九重天。同时,每组台阶十二层,暗喻一年十二个月。在第六组和第七组之间,建石门一座,称“天门”。
山门呈虎头状,有东西中三道门,东侧门上刻有“麟趾呈样”四个大字,西侧门上刻有“孟斯衍庆” 四个大字。山门下为过厅戏台,与东西戏台组成“品”字形戏台,三座戏台均坐南朝北。呈品字形布局,十分罕见。东西两座台檐上有精美的木雕,生动形象。
东西五虎殿位于献殿前面两侧,东五虎殿殿内供奉五岳大帝,即东岳大帝黄飞虎、西岳大帝蒋雄、南岳大帝崇黑虎、北岳大帝崔英、中岳大帝文聘。西五虎殿殿内供奉三国时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献殿下面有金刻后土庙像图碑,描绘了后土庙鼎盛时期的庙况,并记载了历代多位帝王祭祀后土庙的情形,是研究后土庙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是庙内珍贵文物。
正殿正对品字戏台,前檐挂落上镂空木刻“五子登科”、“喜上眉梢”等吉祥图案。
宋真宗碑廊内有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汾阴二圣配飨铭碑”一通,又称“萧墙碑”,碑上共有楷体字1365个,描述了宋真宗祭祀后土庙的情形,由宋真宗亲笔御书,为庙内珍贵文物。
秋风楼为后土庙内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高32.6米,十字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五间,现存形制为明代所建,因每层内均藏有汉武帝《秋风辞》而得名。三层正面悬有“秋风楼”三字匾额一块,南面为正门,门上有一块石图案,左半部分为“宋真宗祈嗣”,右半部分为“汉武帝得鼎”。闹四周有围廊,下面两层蒸汽机西北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覆瓦顶。楼上三层内置汉武帝《秋风辞》元碑。楼下为宽大的台基,南北穿通。
根据《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宋史》等的记载,汉、唐、宋光后有8位皇帝18次到后土庙。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并在第二年亲自来后土祠祭祀,这是最后一次帝王祭祀活动。
山西万荣东岳庙
万荣东岳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解店镇,是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1988年万荣东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解店,镇之东隅,古有东岳神庙,不知创始何年,载入邑志,自唐贞观年间分邑置郡名为汾阴,即有此庙。”可见最迟唐贞观时就有此庙。后庙毁,现存庙宇为元代重建,经明、清时多次重修,始成今日规模。
东岳庙坐北向南,面积约一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厢房。其中飞云楼规模最大,最有价值。
飞云楼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平面呈方形,面宽五间,进深五间,面积570 多平方米,明三暗五,高23.19 米,十字歇山顶。内檐设四根粗大的永定柱,从底层直达三层梁下,构成三层一体的整体构架,四面又用梁枋连接,形成井筒式结构,非常合理。
拿楼共有斗拱345组,斗拱密布。各檐上翼角起翘,清风徐采,风锋作响,清脆悦耳。楼顶覆各色琉璃瓦,显得华美壮观。总之,飞云楼结构合理,屋顶丰富,造型优美,气势恢宏,华丽壮观,堪称我国楼阁式建筑之杰作。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形容飞云楼的雄伟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