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笔下那些动人的童话故事在全世界受到广泛欢迎,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也是他的故乡丹麦这个北欧小国留给世人的最初记忆,就连丹麦的地标性建筑都与他有关系。
丹麦气候冬暖夏凉十分宜人,也许正是这样的温和的环境才养出了玛格丽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王和尊重爱戴她的民众。
和想象中深居皇宫大院远离群众不食人间烟火的君王不同,玛格丽特二世却是以平易近人而享誉民间。去丹麦游玩的人要注意了,也许在市场上与你擦身而过的打扮极具特色的老太太就是女王陛下。
平易近人走进民间
和英国一样,丹麦也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且现任君主同样是女王。这样的两个人难免会被人放在一起比较,从知名度上来说,昔日有日不落之称的英国的君主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自然更高。
但丹麦女王在全球也有极好的声誉,国民拥护、家庭幸福,两次到中国访问都得到隆重接待,女王夫妇也在长城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其实欧洲的这些王室历史上本就互相通婚,关系复杂,丹麦女王和英女王祖上就有血缘关系:玛格丽特二世的母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第三个儿子之女,伊丽莎白二世则是维多利亚的长子之后。
只是和长居宫中只有重要时刻才会在公众场合出现和民众见面的英王室不同,玛格丽特却是一位很接地气的女王,在她的带领之下,丹麦王室的风气越发民主。
普通的丹麦民众如果不满足只在屏幕上看到女王的身影,想要一睹本人风采,那除了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去哥本哈根围观女王巡游之外,可以直接去问守卫皇宫的卫士,卫士们大概会直接告诉他可以去菜市场碰碰运气,女王会去那买菜。
也许是幼年时期遭逢战乱和成年过程中的经历,加上女王自己天性中对自由的崇尚,玛格丽特十分享受走到普通民众之中的生活。
她会走出皇宫,和平常百姓一样去逛市场,享受买东西的乐趣。她的身影,在菜市场、超市中都能看到,媒体时不时就能拍到女王在街头出没的身影:她或是砍价或者试吃,丝毫不见女王的架子。
高高在上的神秘疏离能让百姓对王室充满仰望,但平易近人也能得到百姓的爱护。作为丹麦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王,玛格丽特深受欢迎。
首位女王登基继位
当二战的战火席卷欧洲大陆的时候,几乎没有哪个地方的国家和人民能够幸免于难。丹麦虽小,可是它的地理位置却颇为重要,是西欧和北欧之间的桥梁。
所以,中立国地位、和德国签订的不侵犯条约都没有帮它避免这场战争。1940年4月9日,德国的战机出现在了丹麦的领空,军舰也通过伪装进入了丹麦的港口。这是一场闪电战,不过数个小时,事先没有一丝防备的丹麦就被德军占领了。
一周之后,玛格丽格就在这个特殊时候出生了。公主的降生在乱世之中被丹麦人视为了希望的象征,给迷茫中的丹麦人民带去了勇气。
一出生就被父母放在首都的街上,鼓舞百姓也表明王室坚守国家的决心。这样带着传奇色彩的经历,似乎预示了公主最终登基成为女王的命运。
作为国王的长女,玛格丽特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丹麦读完书之后又去法国英国留学多年。丹麦的法律规定女性没有继承权,所以玛格丽特享受了一段时间公主的单纯生活。
而随着年龄渐长,国王夫妇一直没有生下儿子。在玛格丽特13岁的时候,政府就主动提出修改法律给予女性同样的继承权。同年,玛格丽特被立为王储。
1972年,父亲去世之后玛格丽格继承王位成为丹麦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王。此前的玛格丽特一世虽然也是女君主,但其实用的是她的儿子的名字执政。
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2018年2月,丹麦向外界宣布女王的丈夫亨里克亲王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人世的消息。相伴几十载的丈夫先一步走了之后,还给女王留下了一个浪漫而难忘的葬礼。
玛格丽特和亨里克相识于英国,彼时一个是剑桥高才生,身份高贵又美丽大方;一个是驻英的法国外交官,英俊潇洒又风度翩翩。
两人同时参加一场宴会而相识,同样都是光芒万丈人群焦点的两个人尽管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欣赏有之却无爱慕之心。
但是命运让他们很快就再次见面了,两人接连在婚礼上见面和乘坐一架飞机。比邻而坐,闲暇聊天之时,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拥有如此多相同的爱好。
身为王储,却愿意去条件艰苦的非洲,在那漫天尘沙之中去做“磨洋工”的考古。饮水缺少,食物缺乏,住处简陋,从小养尊处优却没有叫过苦。这样的玛格丽特让亨里克为之迷恋,展开了追求。
亨里克去过不少地方,也爱好文学,玛格丽特和他有很多共同话语,两人很快就沉浸到了爱河之中。1967年,27岁的王储用一场盛大的婚礼向世人宣布她成家了。为了和爱人在一起,亨里克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名字。
婚后,夫妻二人恩爱如初。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难免会有琐事恼人,争执吵架难以避免,但这些最终都变成了他们美满婚姻中的点缀。多年后,亨里克的葬礼也按照本人的设计,呼应了当年的婚礼:他的爱妻从青年到老年,一直都是花海里最美的女孩。
小结:
抛开女王的身份,玛格丽特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多才多艺,擅长绘画,她的画曾被用于风靡全球的《魔戒》在丹麦出版之时的插画,就连她结婚时所穿的婚纱都是由她自己亲自设计的。
除此之外,玛格丽特还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曾经用其他名字翻译了一本诗作,出版后广受赞誉。直到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译者竟然是他们尊敬的女王和她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