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亮洒洒,喜迎党的二十大。土家人民喜洋洋,山乡巨变美如画……”10月16日9点50分,在村游客中心大门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坝山歌”传承人、村民田桂香清唱了两嗓子,招呼大家快来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新建村是土家族聚居地,蜿蜒的板夹溪串起沿岸13个土家吊脚楼院落,因此得名“土家十三寨”。作为曾经的市级贫困村,如今的土家十三寨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文旅融合,吃上了“旅游饭”。
去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余元,较2014年翻了两番。
唱起歌,唱出文旅融合好生活
“以前寨子背后的山坡没有多少树林,都种着玉米、红薯、马铃薯,能养家糊口,但生活还是艰难。”田桂香说。
由于土地瘠薄,土家族同胞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田桂香“只有扁担高”时便跟着大人上山种地。“干活累了的时候,唱上几句,心里会舒坦很多。”这位71岁的老人说,早年唱山歌只是村民解乏的方式。
前些年,借着土家十三寨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新建村借此开始发展农家乐。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田桂香,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唱起山歌。
“迎客歌一唱,客人就会自发围拢来;当客人坐上桌,我们就唱敬酒歌,客人要出门就唱送客歌。”田桂香笑着说,受山歌吸引,她开的农家乐比别家生意要好很多。
田桂香还在寨门口设了“后坝山歌传习点”,教二三十名妇女唱山歌。现在,不仅后坝山歌有了继承人,村里的六七十家农家乐也增添了特色,去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
搬出山,巧手织出幸福生活
在后坝老街,48岁的李绍素在门边织起“西兰卡普”,一刻也不停。
以前,李绍素家住在半山,到村委会办事要走1个小时山路。长年从事体力劳动,李绍素因病失去劳动能力,但家里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2014年,李绍素家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户。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村干部建议李绍素和丈夫张昌荣搬到条件更好的山下来。一开始她并不愿意,担心下山后有住处却没收入,还要扛着锄头上山种地。
最近几年,村里发展起旅游业,引入企业打造西兰卡普织造基地,还办起文化产业园。李绍素下山观察了好几回,最终决定搬迁。搬下山后,她和丈夫开起了农家乐,在旅游淡季则编织西兰卡普,一年有近十万元收入。
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时,李绍素放下手里勾纬线的竹挑子,凝神倾听,“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们挪出穷窝窝,带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留家乡,共建新农村
33岁的村民郭春梅住在新建村二组,以前一直在家带娃。随着村里文旅融合的发展,她学会了编织西兰卡普,今年还被评为区级非遗传承人。“我现在不仅有挣钱的门路,还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几年前,新建村交通相对闭塞,吊脚楼的山寨也成为“落后”的象征,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回来了,还吸引了外乡的年轻人办起农家乐、拍摄短视频,把十三寨宣传给更多山外的游客。”村支书张态福自豪地说,村里最古老的寨子已有近千年历史,通过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实现文旅融合,年近千岁的土家十三寨又焕发了青春,大家今后的日子一定会比西兰卡普更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