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是集古建园林、自然山水,雕塑碑刻和古树名木为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保留了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的建筑,其中尤以圣母殿、渔沼飞梁、献母殿、水镜台等古代建筑和宋代侍女塑像、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尤为珍贵。刘大鹏(1857~1942 年)在《晋祠志》中写道“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乃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胞弟,晋国开国诸侯。晋祠就是为纪念唐叔虞而建,历史悠久,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其中提道“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
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北齐初年,魏收在《魏书·地形志》也提道“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从这些记载可知,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的建筑已有一定的规模。后来历经修葺和扩建,终成现在的规模。
晋祠的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自东向西形成一条轴线。中轴线上从山门起,依次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北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有文昌宫、东岳庙、关帝庙、唐碑亭、唐叔虞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
南部具有江南园林风格,有胜瀛楼、白鹤亭、傅山纪念馆、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等。在祠区最南部还有奉圣寺、浮屠院、舍利塔和翰香馆等。其中,宋代建的圣母殿、龟沼飞梁和金代建的献殿,被文物部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
下面介绍一下东西轴线上从山门到圣母殿的主要建筑:
水镜台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座建筑,是古代演戏的舞台。东面悬挂着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晋祠人杨廷翰所书“晋名泉”横匾,字迹雄劲有力。四面台中央悬挂着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水镜台”匾,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水镜台”山门《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之句,谓忠奸是非尽人皆知。旧时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都会在水镜台演戏娱人酬神。
从水镜台向西,经智伯渠、金人台,就是对越坊。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与傅山书“难老”匾(在难老泉亭)、杨二酉书“水镜台”匾并列为晋祠三大名匾。
钟、鼓楼分列于对越坊两侧,两楼形制相同,创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下面为石砌基址,楼顶为重檐十字歇山顶,上饰彩色琉璃瓦。钟楼内有9999斤大钟一口。鼓楼内置大鼓一面。
献殿在对越坊以西,是旧时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献殿创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晋汾古建考查纪略》一文中写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殿之四周均无墙壁,当心间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如营造法式小木作中之叉子,当心间门扇亦为直棂栅栏门。”献殿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鱼沼飞梁位于献殿与圣母殿之间,是进入圣母殿的要道,似为祭祀仪式而设。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沼内多鱼,故名“鱼沼”。古人又曰“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故有“飞梁”之称,飞梁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北魏《水经注》提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飞梁最迟始建于北魏。
现存飞梁则是北宋时和圣母殿同时修建。这种结构奇特的十字形桥梁为我国建筑史上的实物孤例,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重要实物史料。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为可贵。
献殿以西就是晋祠最为著名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位置居中,是晋祠现存建筑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太原县志·礼典》提道“晋源神祠在晋祠,祀叔虞之母邑姜。宋天圣间(1023~1031年)建,熙宁十年(1077年)以祷雨应,加号昭济圣母。崇宁三年(1104年)初奉敕重建,政和元年(1111年)加封‘显灵’,次年(1112年)改‘惠远’,元至正二年(1342年)重修。”
1993年翻修时于后墙发现许多宋代壁画,可见圣母殿的建造年代确是北宋天圣年间。圣母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所谓“副阶周匝”,是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殿四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起,使前檐曲线弧度加大,增加了建筑的外观美。殿内和前廊采用减柱造,共减去12根柱子。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圣母殿中完整地保存了43尊彩绘泥塑像,两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其余则为宋代原塑。其中,最为珍贵的是33尊侍女像。这些侍女像无一雷同,生动活泼,活灵活现,举手投足,顾盼生姿,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59年我国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看到这组雕塑后,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一书中写道“她们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
全身比例适度,服装鲜艳,衣纹随身体动作而转动。我们站在这些像中间,不但看见她们轻巧的动作,还像听见了她们清脆的笑声,快乐的言谈,或不乐意的小小的讽言讽语,清楚地了解她们彼此间的思想感情关系这是人的社会,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晋祠内文物荟萃。如晋祠现有历代碑刻300余通,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共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东征高丽归来,率群臣重游晋祠,并亲撰铭文,留下了代表他晚年高超书法和政治思想的名牌,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
最后,撷取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白居易咏叹晋祠的两首诗,以飨读者。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云“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态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诗中详细叙述了作者在晋阳受到好友热情款待,相偕游览晋祠的情景。白居易在《和裴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中云∶“旧有潢污泊,今为白水塘。笙歌闻四面,楼阁在中央。春变烟波色,睛添树木光。龙泉信为美,莫忘午桥庄。”唐代的这两位大诗人对晋祠的赞美可略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