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上海母亲河黄浦江零公里处的“浦江之首”景区在松江区东夏村,多年来“藏在深闺人不识”,今年国庆却热闹非凡。
转变如何发生?自去年初东夏村里多了一批年轻人开始,这个“老人村”重焕活力。年轻创客被东夏村的乡村振兴规划吸引,带着创意和想法回乡创业。剧本游、坐直升机、马术培训、露营等体验性游乐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绿水青山间开展,让原本仅有美丽“背景板”的浦江之首生机勃勃。
合力破除政策壁垒
“浦江之首”是个小众景点。长期以来,以石湖荡镇、泖港镇等为代表的浦南地区地处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承担着“水源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难以进行大规模开发。一些像东夏村这样的乡村渐渐被“遗忘”,村里老龄化程度严重,缺乏生机活力。
2019年,东夏村被纳入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松江区和石湖荡镇以农民集中居住为突破口,释放出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去年初,石湖荡镇与国盛集团展开以“浦江之首”为支点的乡村振兴深度合作,合资成立乡村振兴区域运营平台——思尔腾茸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浦江之首”乡村振兴开发项目团队,合力建设“浦江之首1800亩·生态人文乡旅融合社区”,打造“荡里有米”IP和“荡里有米产业社区”。
在建设过程中,东夏村突破不少政策瓶颈。比如,荡里有米产业社区是景区配套设施,要在租赁的农宅内开设餐饮、米茶铺等业态,但按照相关要求,农宅不能破坏原有主体结构,餐饮资质需要层层审批。松江区市场监管局等职能部门通过实地走访餐厅,测量其厨房和提供餐饮服务的就餐面积,判定其符合申请中型餐饮食品经营许可的要求,并对其厨房的动线布局、功能设置、设备设施安装等开展指导,使乡间餐厅顺利开张。
年轻人回乡创业做文旅
因地制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但乡村文旅产业经营模式单一,易形成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如何出牌?在石湖荡镇党委书记翁雷均看来,要探索建设差异化、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产业,持续释放乡村振兴带来的改革红利,用好“浦江之首”资源禀赋,走出一条新路。
路径确立后,关键在人。于是,一支平均年龄为“95后”的回乡创业创客团队,承担起重任。可不少村民对这批年轻创客是半信半疑的。
改变从租赁农宅开始。东夏村的村干部张建新经常组织村民开展活动,希望村里能热闹起来。在与年轻创客打交道过程中,张建新看到他们的努力。村子里多了一群想干事的年轻人,张建新打心眼里高兴。乡村创客清楚地记得,张建新凝视田头良久,转头说:“房子给你们,造个家园给我们。”
之后,两方实现“双向奔赴”:年轻创客拜老农为师,听他们说道乡里的故事;村民从头学用智能手机,学习制作奶茶,当好服务员。
近两年时间,“浦江之首”在蹒跚中成长。今年国庆,荡里有米产业社区经营数据亮眼。国庆节前一周,有米餐厅营收超6万元;国庆期间,餐厅营收超16万元;有米农场268元套餐档火爆,仅箭道项目营收就有近29万元。
有米餐厅经营者陈健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新时代青年,2015年成为一名电商创业者,通过直播带货收获无数“妈妈粉”。2019年,从石湖荡镇东夏村走出去的他,看到逐渐老龄化、空心化的乡村现状后极为心痛,萌生出在家乡干一番事业的想法。
陈健带来了新的思路,除了主推新鲜绿色食材、土灶菜饭等特色,做好“传统农家乐”有米餐厅,还与同伴联手创立大米汽水、大米奶茶等新品类,延伸大米加工产业链。节假日期间,大米奶茶铺日均营业额超4000元。
“五金”体系让村民得实惠
乡村振兴落脚点是村民得实惠。东夏村村民张建瑛原本在松江城区工作,如今选择搬回村里集中居住建的新宅,成为有米产业社区的一员。
像张建瑛这样的村里不在少数,已有29名东夏村村民就业挣到“酬金”,今年1到8月,总薪金收入达125万余元,岗位覆盖保洁、厨师、服务员、传菜员以及自主创业等,预计2023年带动村民就业创业超过100人。
除了农民挣薪金,东夏村还形成“薪金+租金+股金+税金+公益金”的增收体系。
租金指村民通过转让农宅使用权赚“租金”。现沈家浜有4户农民房屋出租企业,年租金收入12万余元。
股金指1800亩文旅综合产业片区内的集体资产出租,年租金总收入近26万元。随着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的建成,预计2023年初将会腾挪出大量闲置宅基地,村集体收入大幅提升。另外,运营方还要将每年营收的1.5%分红给东夏村集体经济组织,保障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税金指吸引创客入驻东夏村,实现招商引资,目前入驻企业覆盖电子商务、农旅团建、设计施工、文化文创、人力资源等多个行业,增强乡村产业“造血功能”。
公益金指产业社区入驻企业逢年过节心系村民,为村里孤寡老人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张建瑛说,住着崭新的集中居住小洋房,宅前屋后有自留地,左邻右舍是亲戚朋友,家庭收入节节高,内心充满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