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山水广为人知,就好似不动如山的一块碑——它就在那里,走近就能看到,唯一的区别只是四季和晨昏。但西湖的鸟,又有多少人了解,知晓?你知道西湖上飞来的最远的鸟是从哪里来的么?你又知道为我们津津乐道的西湖里的鸳鸯们又有过怎样的经历?还有,现在我们在西湖边看到的鸟和南宋时看到的鸟又有怎样的区别?
25日,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系列活动之“飞羽秘境 - 从宋画到日常”文化体验活动席设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文澜阁罗汉堂,邀请了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鸟类专家陈水华博士从宋画开始讲起,穿过千年时光,将宋画中鸟儿的逸闻趣事与我们当下飞过西湖山水的鸟儿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个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鸟儿互相欣赏的故事由此展开。正如陈馆长所说的,流传了千年的宋画、日日走过的西湖,依然隐含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这正是艺术和生活的魅力所在。
▲参与网友合影 摄影@黑白之舞
这场名为“飞羽秘境——从宋画到日常”的讲座活动从宋画中花鸟画工写结合、墨彩兼施、花鸟与树石山水相得益彰开始讲起,看宋画如果只看山水庭院,那就错过了太多的精彩。
陈水华馆长说,宋代是古代花鸟画极盛的时期,传世的宋画中有至少1/6以上的画作,以花鸟作为描绘主体,“在《宋画全集》里有169张画里面有鸟类。”
他介绍说宋画的花鸟,是“真写生”,完全师法自然,里面的细节都是尽可能与自然世界相吻合,“画中观鸟,可能只有在宋画中能够实现。”
▲陈水华馆长与在座网友 摄影@黑白之舞
陈馆长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开始讲起,这幅画的原画现藏故宫博物院。黄筌的画目前仅存世三件,在五代时代和宋代,他都是宫廷画家,《写生珍禽图》是他为儿子黄居宝临摹所作的范本。
画作被后世命名为“珍禽图”,但其实画面所见,都是常见生物,鸟类包括:白鹡鸰、北红尾鸲、白头鹎、大山雀、麻雀、白腰文鸟、蓝喉太阳鸟、灰椋鸟、丝光椋鸟。
▲黄筌《写生珍禽图》
画工相当了得,细节逼真写实,201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阅览室首次展览由浙江大学赠送的《宋画全集》时,一位美国的昆虫学家对此图非常感兴趣,认为里面关于宋朝时生态环境圈的描绘,对于当下研究生物有着很大的帮助。
《宋画全集》中还收录了很多宋徽宗的作品,作为爱好书画的“博物学家”,他创作的《五色鹦鹉图》《腊梅山雀图》《竹禽图》《芙蓉锦鸡图》相当写实,这也是当时北宋宣和画院的特点,在宋徽宗“强迫症”的要求下——花鸟画必须符合“写真”的观念:不仅要画得像,还要画得和原物一样大。
▲《宋画全集》中赵佶的《桃鸠图绢本》
不过这位“不务正业”的皇帝的强迫症偶尔也会失灵,陈馆长展示了一幅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图中呈现的是某年的元宵节,全城赏灯欢庆,此时突然有一群仙鹤出现在宫殿之上盘旋,此事被视作为祥瑞之兆,也被宋徽宗创作为艺术品。
“这幅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得很好,但是里面却有bug。”陈馆长将画的局部和现实生活中的鹤飞翔图做了对比,“鹤的飞羽分为初级、次级和三级。丹顶鹤的次级和三级飞羽是黑色的,只有初级飞羽是白色,但宋徽宗把次级飞羽也画成了白色。另外还有一个bug是,鹤飞行的时候脖子是直的,但他却把脖子画弯了。”
▲《宋画全集》中赵佶的《瑞鹤图》
陈馆长介绍从宋元以来,花鸟画发生了变迁,可以用4个字总结,就是得意忘形。它有两个变化,一个从写实的往写意变化,第二个从写生往临摹变化。
“后代的花鸟画不会像宋朝那么精细写实,更注重意境营造。这也是为什么宋代的花鸟画会这么受人关注,因为从宋画中,可以看到当时鸟类的样子,再回头看看现在西湖边的鸟类,会觉得特别有意思。”陈馆长说,因为宋画中的很多鸟儿现在还在西湖边盘桓、栖息,绵延后代。
▲西湖上的水鸟 摄影@钱斌
“你们可能不知道,浙江省博物馆是世界上鸟类分布最多的博物馆。”陈馆长自豪地告诉听众,他说小小的孤山据统计就有115种鸟类,加上西湖中间的林鸟和水鸟,加起来有176种,“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且不说远的,他向听众展示了一张在文澜阁水池里拍的照片。这个水池中间有一座假山,因为人上不去,就成了斑嘴鸭孵蛋孕育的地方,“它现在也成了省博的吉祥鸟,照片上有四只小鸭子,现在好像只有两只了,可能也是被天敌捕捉走了——这就是自然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文澜阁水池假山上的斑嘴鸭 摄影@陈水华
▲斑嘴鸭与幼崽 摄影@陈水华
陈馆长研究西湖的鸟很多年,自己的博士论文是《杭州城市鸟类群落研究》,他对于西湖上的鸟是如数家珍。
十几年前,西湖边的冬季,多为绿翅鸭、红嘴鸥,如今鸟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西湖里现在最有名的鸟当属鸳鸯,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7月5日,2022年在西湖出生的小鸳鸯有23窝,共有177只。从2017年开始观测以来,在西湖出生的小鸳鸯已经突破了100窝。
▲西湖上的鸳鸯 摄影@钱斌
现在西湖里的鸳鸯不只是在西泠桥东侧孤山北麓荷区、苏堤活动,今年首次在外湖的长桥、涌金公园区域、小南湖、茅家埠等发现了小鸳鸯们活动的身影。9月6日,三只小鸳鸯展翅飞翔西湖的开阔水域,这也是西湖今年最后一窝飞向天空的小鸳鸯。
原来只是过路客的鸳鸯,现在却因为西湖优美、静谧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新杭州鸟”。
但其实最初发现鸳鸯是一个悲伤的故事,2005年,有人观察到母鸳鸯在西湖生了一窝小鸳鸯,由于对鸟类认识不足,也不知道如何保护,消息扩散后,竟引来了捕鸟者,最终鸳鸯全家遭殃。因此,2007年,当鸳鸯再次被发现在西湖进行繁殖时,民间的护鸟行动开始了,这也成为衡量杭州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十余年来“守护小鸳鸯行动”变成了一种常态,做展览,做科普,爱护西湖水鸟成为市民的共识。
▲西湖边的鸳鸯及小鸳鸯 摄影@云中漫步
步行穿梭在浙江省博物馆旁边的中山公园里,湖边可以看到温馨提示的告示牌,提示大家不要投喂、捕捉、惊扰鸳鸯,这才是一座城市对于生态环境最好的尊重。
分享中,陈馆长还给大家展示了西湖中出现过的罕见的鸟类,让听众狠狠涨了一波知识。
比如西湖中曾经出现过的黄蹼洋海燕,这种鸟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地区,它是被当时的超强台风“利奇马”裹挟而来的,这也是国内明确的第三笔黄蹼洋海燕观测纪录。
▲2019年,浙江首次观测到的南半球稀客黄蹼洋海燕。 摄影@东斯
杭州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温度。不少听众都说,听完陈馆长的讲座,以后走在西湖边看到那些划过湖水与山脊的鸟儿们,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千年前,画师们用画笔真实还原每一种身边的鸟类的模样,千年后,我们用相机记录这些鸟儿飞过西湖的模样,这也正是一种传承与呼应,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正在听讲座的网友 摄影@黑白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