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内的巨型红头船,象征着海内外潮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近年来,小公园开埠区经过保育活化,留住乡愁。
“第一次见到这么长的剪纸,城市地标和侨乡元素兼具,让我们对汕头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近日,在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一幅长达100米的大型剪纸作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围观。细看这幅作品,精湛的剪纸技艺、丰富的人文展示,让人赞叹称奇。这是“我们的家国梦“美术书法摄影剪纸作品展的活动现场。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在全球共有华侨港澳台同胞500多万人,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可以说,华侨华人在汕头经济特区发展中功不可没。而今迈进新时代,如何将“侨”的优势转化为汕头发展优势,成为汕头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扛起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职责使命,以开展“引侨、联侨、惠侨、聚侨”行动,将“侨”文化的纽带越牵越紧,将海内外交流的大门越开越大,携手海内外侨胞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汕头获得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主办权。汕头提出,将以“四大主题”为构想办好“侨”盛会,进一步发挥侨乡优势,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老侨、团结新侨,引导侨胞了解汕头、读懂中国,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引领全球潮人大团结、大发展、大共赢。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杨立轩
加快保护传承 弘扬“侨”文化
今年8月,在“中国好声音2022”的舞台上,一首以潮汕话创作的歌曲《红头船》在朋友圈刷屏。随着这首歌曲的走红,歌词中传递出的红头船精神和潮汕文化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红头船精神,是汕头作为侨乡的一种文化象征,一直以来激励着海内外的潮汕人。如今,走进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一艘停靠的三桅仿真红头船默默讲述着潮人过番“出洋谋生”的那段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古港出发。樟林古港最初的兴旺,可追溯到清朝乾嘉年间。鼎盛时期,一度形成了“八街六社”(后又增建三街)的港埠格局,号称粤东“通洋总汇”。
昔日的繁忙商贸早已不再,但这处见证着红头船“过番”的古港,仍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侨胞的共同努力下,古港河先后开展水体环境整治以及环境综合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省住建厅列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同年12月,樟林古港又被评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头船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传承手段越来越丰富多样。
从樟林古港越过汕头内海湾的对岸,另一种巨型红头船被赋予新的文化使命。走进位于濠江区南滨路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一艘双桅高擎、云帆高张的巨型红头船被摆在最中央的位置,象征着海内外潮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让每一名进入馆内的游客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是汕头新建的文化地标,也是潮汕文化集中展示的对外窗口。在这里,不仅有红头船,还设置有潮汕华侨博物馆。馆内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诉说着当年潮汕人背井离乡、远赴重洋打工的艰辛。
被誉为海外侨胞“活的文物”的侨批,同样得到推广育活。
据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介绍,目前汕头侨批档案馆藏量达到8万封,是原馆藏量的2倍多。汕头市档案馆因此成为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档案馆。而随着国内首套《潮汕华侨文化》读本的编写和进校园试验教学,侨批文化深入人心,捐赠者趋向年轻化。
讲好“侨”故事 留住乡愁根脉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约1500万潮汕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各地。这些侨胞从当年远赴重洋、艰苦创业到如今回报乡梓、投资兴业,他们在汕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留住华侨华人的乡愁根脉,汕头不断保育活化特色古迹、建设“最美侨村”,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文化地标——小公园,经过修复改造,如今已成为游客到汕头游玩的必到打卡点。围绕中山纪念亭呈散射状的骑楼街区,分布着展览馆和商铺,融合非遗展示、文创活化、美食体验和红色教育等元素,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濠江区“番客村”——东湖社区,1万多名旅外乡亲累计捐资上亿元兴建当地学校、道路、广场、自来水系统等项目。如今,在排水沟改造而成的景观水廊上,题写的“侨连四海 情系东湖”道出深厚情谊,也勾勒出美丽侨村的发展前景。
除了东湖社区,外砂街道蓬中村、“侨批之乡”成田镇田中央社区、莲下镇建阳村、达濠街道葛洲社区等,这些侨村兼具潮汕文化特色和侨文化元素,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新风貌。
汕头以侨为桥,在打造一批美丽侨村的同时,还在境外设立了7个海联文化驿站,精心打造海外潮人精神家园。此外,积极举办各个系列主题的潮文化活动,如“千厨潮味·四海同享”活动、“四海潮音·全球潮剧票友汇”活动等,协助海外侨团线上举办潮汕成人礼“出花园”仪式和第三届新加坡“潮州节”,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套餐凝聚侨心。
海外华人教育也发挥着精神纽带的作用。汕头积极探索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模式,开设华文教育“云课堂”,以海内外学校结对方式,创新发展中心通联对接,逐步形成国(省)内学校结对海外华校的“N+1+N”新格局。目前,汕头已与16所海外华校“结对子”,范围覆盖泰国、柬埔寨等5个国家,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
为更好推进“侨”文化保护工作,近年来汕头推出“八个一批”共45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项目,涵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老城区、“侨批”文物的传承和保护,讲好汕头故事、挖掘潮汕历史文化闪光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内容。目前,“八个一批”45个项目已完成19项。
先行先试 激活“侨”经济
不久前,设立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正式签订首笔订单。这标志着,这个试验区既打通了快速通达全球的企业专用数据通信线路,也打开了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坚持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引导华侨华人更好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作用。
将“侨”的优势转化为汕头发展优势,正是汕头经济特区迎头赶上的新动能。
今年7月,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汕头举行。大会以“聚数联侨共创未来——打造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先行区”为主题,聚力打造我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和数字经济对外开放、服务华侨的国家级平台。可见,“侨”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设立于2014年的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全国唯一兼具华侨和文化的功能性平台。8年来,该试验区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总部经济、特色金融、数字经济、高端制造四大核心产业,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2021年,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在该试验区设立,更是打开经济聚侨的数字新赛道。“汕头的海底光缆可直通东南亚,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主要用于疏通面向东盟、亚太地区的数据通信业务,这是我们公司业务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支撑。”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义十分看好华侨试验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该公司目前在全球建立约20个云数据中心,正计划在汕头开展面向东南亚的云计算业务。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俊毅表示,接下来将依托数字新基建,重点发力跨境电商和流媒体,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海外侨胞讲好中国故事,让新一代海外侨胞感受到祖国的变化,撬动汕头海外“侨”资源,激活“侨”经济,奋力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奋斗者说
潮汕文史专家:
再现百载荣光 展现家国情怀
“以前海外华侨给家人寄侨批时,往往还会寄钱,这些钱是怎么寄达的?”汕头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张耀辉的这一问题,如今已有了答案。
不久前,位于汕头市博物馆的潮汕钱庄展馆建成开放。该展馆设置“四海侨银、钱庄兴替、票上风光、红色侨资”四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文献等详实材料,辅以影视、互动、体验等表现手法,多维度展示潮汕钱庄完整生命线和潮人经营法则,再现百载商埠荣光。
“钱庄是一种民间金融组织。自汕头开埠以来,钱庄存在潮汕地区长达数十年之久,见证了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张耀辉是筹建展馆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过去侨批和银票是家乡侨眷和海外侨胞感情维系的纽带,是记录海外侨胞“活的文物”。在这一背景下,建设潮汕钱庄展馆,将史料梳理展出,留下记忆、留住乡愁,正是汕头坚持文化引侨的探索实践。
为了还原钱庄真实的样子,张耀辉与其他成员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资料。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们得知东京收藏早期汕头金融发展的外文史料,专门通过留学生赴当地搜寻,才得以还原潮汕钱庄的发展脉络。而这一趟收获,也为潮汕钱庄展馆的筹建奠定基础。
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华侨力量。潮汕钱庄乃至金融业的发展,处处都有华侨身影。张耀辉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华侨通过金融、资本等助力家乡发展,展现出华侨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
在潮汕钱庄展馆内,恒生银行创始人之一林炳炎的故事被记录展示。林炳炎是清远人,小时候因家境困难中途辍学,先是到广州一家小钱庄做学徒,之后得到钱庄老板挚友的赏识,推荐到汕头钱庄做一名店员,负责外出收送汇单和钱币。
后来,林炳炎熟练掌握了钱庄流程和金融规律后,赴上海创办大昌钱庄,并于1933年在香港中环路创办恒生银号,成为著名的爱国金融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实物展示,潮汕钱庄展馆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域,通过科技感、云数据等数字元素,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历史展馆,为参观者开启一扇讲述潮汕金融历史文化的展示之窗。
“汕头是著名侨乡,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华侨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张耀辉说,无论是侨批、银票,还是钱庄,这些珍贵的元素不仅见证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建设潮汕钱庄展馆,是希望通过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再现潮汕金融历史,突出侨乡特色,搭建文化桥梁,切实将侨的优势转化为汕头发展优势,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走读一线
“潮汕味道”
留住乡愁
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融入美食文化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依然是游客热门的“打卡点”之一。作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小公园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近年来,随着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的持续推进,老城老街焕发新活力,不仅是侨乡独有的文化记忆,更成为汕头特色文旅的坐标点。
“带朋友来汕头玩,小公园是不可错过的一站,这里是老城区的核心地标,各类风格的骑楼非常有特色。”国庆假期第一天,方先生就带着广州的朋友到小公园游玩。在他看来,近年来小公园多了一些沉浸式体验打卡点和品牌节庆活动,文化活力街区的氛围逐渐形成,游玩的体验感也越来越好。
游客的直观感受,正是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新的方向所在。
近年来,为进一步传承古城文化,促进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汕头以“微更新”和“绣花功夫”形式,精细化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小公园顺昌街区示范工程为例,汕头按照“汕头源地·活力街区”的总体定位,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策略,按照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整体性保护及区别对待原则,目前已完成微改造活化利用(一期)项目建议书编制。
修旧如旧,留住乡愁。去年7月,小公园开埠区的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和西堤历史文化街区就成功入选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在此基础上,汕头还注重对历史风貌元素的活化利用。今年4月,《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风貌保护及业态控制导则》正式公告,其中,形成扇形放射格局、打造最美街角、培育“夜经济”、楼上经济等关键字眼被提及,描绘出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的未来蓝图。
潮汕菜远近闻名,汕头不仅享有“中国潮菜之乡”“全国美食地标城市”美誉,更拥有500多个潮汕菜品种,38项餐饮食品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小公园开埠区,潮汕菜美食文化也成为文化引侨的“桥梁”。
汕头提出,要推动特色美食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中有机融入潮汕美食文化,新建“镇邦路美食街”,规划以汕头特色品牌美食为核心主题,布局情景餐饮、手信购物两大业态,高标准谋划建设汕头老字号美食街。
同时,在小公园开埠区谋划建设潮汕菜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传承、保护与研究潮汕菜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并加强与行业领先团队的合作,向海内外宣传推广潮汕菜美食魅力,讲好潮汕菜美食故事,让潮汕味道成为乡愁纽带。
“潮汕菜色香味俱佳,是侨乡汕头的一大特色品牌,相信未来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黄亚洲认为,将潮汕菜发扬光大并向外推广,能成为海外潮籍乡亲抒发思乡情怀的寄托。
数读
●汕头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500多万人,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来汕投资兴业,在汕头累计引进的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实际利用的93.8亿美元外资中,近九成为侨资
●汕头是国内3个拥有国际海缆登陆站的城市之一,现有3条国际海缆可直通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汕头国际通信业务传输距离比以前缩短约1200公里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2020年、2021年GDP增速连续两年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