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的地标建筑,那可以说数不胜数,无论是故宫还是长城,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建筑艺术瑰宝。可你知道吗?在北京争议最大的建筑不是这些知名的历史遗迹,而是近代设计建造的国家大剧院,甚至在当初计划修建时,遭到了140余名院士和大量知名建筑师的反对和抗议。
国家大剧院坐落在北京市的市中心,位于人民大会堂的西边,与长安街接壤,占地的面积高达近十二万平方米,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大的剧院汇演中心。其主体的结构呈现为一种半椭圆形,外侧由一个硕大的人工湖环绕,周围配备有大量的地下停车场,人工绿化带等。剧院的外墙以柔和的色调为主,覆盖上大量的钛金属,加上前后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墙切面,使得国家大剧院看起来美轮美奂,仿佛是个艺术品一般。
就是这么一座优美的国家大剧院,建造起来的时候可谓是一波三折。在建国后的1958年,当时的时任领导人就已经批准建造国家大剧院,可无奈于资金不足再加上场地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所以计划遭到了搁浅,谁想到,这一拖,就是40年。1998年,在文化部的建议下,国家大剧院规划小组成立,在后续与建设部的共同商量下,国家大剧院规划小组决定以邀请的形式进行国际和国内的招标。消息一出,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和建筑单位纷纷心动,据官方的确切统计,共有十多个国家,30多个设计公司投标了69个设计方案。
经过组委会漫长的商量和评选,仔细考量了各种细节后,来自法国巴黎的设计师安德鲁的"蛋"状方案脱颖而出,这套方案新颖别致,区别于周围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方案虽然定下来了,可是执行起来远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消息一出,国内知名的建筑师和140余名院士立刻开始了抗议。反对的主要意见就在于这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和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不搭边,有悖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作为国家性的地标建筑,大剧院应该是中国的传统建造设计。其次,国家大剧院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于长安街和人民大会堂的周边,如此新颖的建筑是否能被群众接受这都是无法想象的问题,一旦建成后,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相关的建造费用和后期的质量改进都是很大的问题,
这种担心可以说是不无道理,北京作为从明朝开始的都城,是应该保留一定的历史文化,再加上当时改革开放时间较短,民众的审美认知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层面上,使得矛盾的加剧比较深重。当时的设计者安德鲁是这么跟剧院规划小组说的:现在国人的审美还比较局限,我相信,过了二十年,大家一定能接受。虽然磕磕绊绊,但是剧院设计小组在权衡利弊以后,还是选择了动工。2001年十二月,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始施工,历时六年的时间,2007年十二月,国家大剧院正式竣工。占地11.7万平方米,围绕的人工湖约30万平方米,加上别出心裁的绿化和大量的考究设施,大剧院看起来就像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般。同年12月22日,大剧院开始开业,引起了大量国人的参观游览,一时之间成为了北京知名的旅游胜地。
国家大剧院的建成历时将近40多年,在刚刚建成的时候确实让民众有些难以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大家逐渐发现,这么一座前卫新颖的建筑可以使北京更加的美丽,也让北京变得更加包罗万象,现在的北京人已经习惯了这个耸立着的蛋壳,更喜欢里面的演出。大剧院不仅成为了当地的标志建筑之一,更成了民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由此可见当时力排众议建成的这个大剧院绝对是正确的。作为新生的北京十六景之一,大剧院就像一个无声的巨人,默默地看着北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