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太镇,是广东省英德市最小的一个镇,辖区总面积仅有174.09平方千米,位于英德市东南部。
在下石太镇上,有一条笔直的大街,从镇上横穿而过,站在铺头一眼就可以看到镇尾。
临近镇尾处,有一栋极不起眼的两层小楼。
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下石太镇下辖的108个自然村中,有859名贫困学生曾在这里生活过。
而也正是因为这栋小楼,因为这栋小楼的主人——“猪肉佬”邓卫星和妻子熊廷贺的悉心照管,才使得这859名山区孩子,得以顺利读完小学和中学。
本期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网事感动2011”草根英雄人物——邓卫星和他859名“子女”的故事……
“学生之家”的诞生
不知道小时候的你,有没有走超过一个小时的路程去上学,文史君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的老家在贵州一个小山村,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学校远在几公里外的一个村子,加上又是山路,因此我们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简单洗漱一下就出发了。
由于道路崎岖,每次差不多都要花一个小时在走路上,如果遇到下雨天,一些路段根本过不去,也会花上很多时间。
尽管比较辛苦,但相较于下石太镇山区的那些孩子们来说,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作为英德市最贫困、最偏远的镇之一,下石太镇辖内有1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势,使108个自然村散落在此起彼伏的山地中。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09年,下石太镇的人均收入仅有4395元;
由于地区贫困,在家务农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家庭,因此很多年轻人只好背井离乡,出去打工谋生,留下孩子和老人在家。这种现象,其实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很常见!
‘邓秋桃’就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孩子。
邓秋桃原本在离家比较近的下石太镇新联坡洋坑小学上学,2003年,因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邓秋桃就需要到离家二十多公里外的镇中心小学去上学。
由于家离学校太远,邓秋桃就需要在镇里租一间房子。
但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收入微薄,现在已经无法承担她的学费了,更别说还要在镇里租房子住。
那时候的邓秋桃还在上4年级,家里无钱为她在镇里租房子,她就只能走路去上学,每天都要走三四个小时。很多时候,她都认为自己可能不能再继续读书了!
然而,就在她觉得自己的求学之路将就此打住时,经常在村子附近收猪的“猪肉佬”邓卫星,走进了邓秋桃的家。
邓卫星很了解邓秋桃家的情况,于是就对她的父母说:“这孩子很聪明,成绩好,不能不读书。让她来我家住吧,和其他的孩子一起,起居由我们照看。让她从家里带点米来就行。”
如此简单、朴素的几句话,深深打动了邓秋桃一家!
就这样,邓秋桃住进了邓卫星位于下石太镇上的——“学生之家”,一直初中毕业。
据邓秋桃后来回忆说:
“刚去的时候年纪还很小,什么都不懂,都是卫星伯手把手教的。晚上头疼发烧,卫星伯就连夜背着我去医院。每年期末考试的时候,复习都很辛苦,邓卫星就每天给我们做好吃的……”
事实上,邓卫星对“学生之家”的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全部视如己出。
在邓卫星夫妇的悉心照管下,邓秋桃终于得以安心学习,在学校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初中毕业后,邓秋桃成功考取了全市重点高中“英德中学”。
当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邓卫星激动不已,甚至比他的父母还要高兴。
为此,邓卫星走了很远的山路到邓秋桃家祝贺,还给她发了奖金,鼓励她要再接再厉,努力学习。
上了高中后,邓秋桃就离开了“学生之家”,住进了英德中学的宿舍,但她依旧十分怀念在卫星伯家的那段时光,用她的话来说就是:
“卫星伯家也很穷,但是那里像一个家,我们是他的亲生子女。伯母的脾气很好,很善良,小孩子顶撞她,她都不生气,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像邓秋桃一样的孩子,在邓卫星的“学生之家”中还有很多,他们都将这里视作自己的家,细心呵护着。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10年近30年的时间里,前后共有859个山区孩子住进了“学生之家”。
而在这些学生之中,有超过60%的学生来自困难家庭,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
父母远去他乡打工,“学生之家”就成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这里有父母,还有一大群兄弟姐妹,他们相互勉励,共同学习,一起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
但这也不禁让我们好奇,邓卫星夫妇究竟是怎样照管这群孩子的呢?
辛勤善良“阿爹阿姆”
我们在前文说了,邓卫星是靠卖猪肉维持生计的,每天凌晨三四点他就早早起床去镇上菜市场打理自己的肉档生意,直到上午10点钟左右才收摊回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邓卫星每天都要重复着这样的工作,非常辛苦。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卖猪肉似乎很赚钱,但你要知道的是,这是在十多年前,再说邓卫星家中并不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还有一大群学生。
所以,邓卫星卖肉赚来的钱,基本只够“学生之家”的日常开支。
最初的时候,在邓卫星家寄宿是免费的,只需要自己带一些米来就可以了。
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多,邓卫星也开始收取很少的住宿费,从一年175元,到后来的325元。
然而,“学生之家”中的很多学生都是来自贫苦的山区,费用根本交不全,只能背一些米来顶。
邓卫星有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账本,每一笔欠账都是有记录的,清一笔就划一笔,但近30年过去,没划掉的账目还是有很多。
有些学生直到毕业,也没有钱补。邓卫星也不好去他们家里要,而且还安慰他们“以后发达了再慢慢还吧!”
当然,看到这里,也许某些人就会站在道德高地上去做出评价了:“既然他们都是贫困山区的孩子,那干嘛还要收费呢?这不就是借机发财吗?”
但其实不然!
邓卫星也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他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收入微薄、开支巨大的他想要将“学生之家”继续办下去,只有大家一起努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求学,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尽管如此,当时镇上有些人还是觉得邓卫星开“学生之家”赚了很多钱,于是便纷纷跟风开了几个,结果还没坚持一个星期,就倒闭了。
很多人只看到邓卫星的“学生之家”中学生很多,一定赚了很多钱,但他们哪里知道,为了维持这个大家庭,邓卫星和妻子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干活,卖肉、做饭、种田、洗衣服……
夫妻俩就如同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每天都在不断地运转,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
为了节约开支,年过半百的邓卫星每天还要去山上砍上百斤干柴,然后再将它们背回来,就连用的水,也是他从山上引来的。
但不管邓卫星夫妇再怎么节省,每年他们都要填进去一两万元,几十年来,家中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添过。
学生们的费用交不全,他也没有要,来到他这里,吃饭、睡觉、生病等等都被一起包了!
每天邓卫星卖肉回来,手上都会提着五六斤新鲜的猪肉,这是学生们一天的主菜。
虽然每顿饭并没有大鱼大肉,但基本的肉食还是能保证的,因为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不想让孩子们在营养上有所缺失。
而为了让孩子们吃饱,邓卫星夫妻俩每次都要等到孩子们吃完后才吃。
邓卫星很辛苦,他妻子熊廷贺身上的担子也不轻!
丈夫出门卖肉,熊廷贺凌晨4点就要起床收拾家里的卫生,然后开始给几十个孩子做早饭。
虽然只是一顿平常的早饭,但做起来也挺不容易的,因为大一点的孩子和小一点的孩子吃的东西不一样,她每次都要做多份才行。
之后,她还要叫孩子们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组织孩子们准时准点去上学。
孩子们吃完饭走后,她又开始洗碗、收拾家里,然后简单休息两三个小时,又开始为孩子们准备午饭。
接着又是新一轮的收拾、整理,准备晚饭……熊廷贺就如同流水线上的机器,每天不停地运转着!
但不管是奔波在外的丈夫邓卫星,还是忙碌在家的妻子熊廷贺,他们都没有丝毫抱怨。
到了下午,镇上的小学、中学陆续放学,孩子们也陆续回到家中。而此时,也是邓卫星一家最忙乱,同时也是最热闹的时光。
孩子们在院子里打打闹闹、下棋、聊天、赶作业,有些孩子也去厨房帮“阿姆”熊廷贺做饭,“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但熊廷贺更忙!
她一边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炒着菜,一边挨个喊孩子们洗澡,期间还要抽出时间来帮年纪小的孩子搓几下衣服……
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幸福的画面啊!
晚上8点钟左右,吵吵闹闹的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每天集中的晚自习开始了!
在2个小时的自习时间里,几十个孩子在邓卫星的监督和辅导下,各自在大厅的“学习区”坐好,写作业、温习课本、背唐诗宋词、互相辅导。
邓卫星更是像一个老师一样,直接搬来一张凳子坐在旁边,随时等候孩子们向他提问。
邓卫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虽然每天都非常地累,但每当看到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时,一天的疲倦也就消失了。
晚自习结束,孩子们在院子里打闹一阵后,就去睡觉了,邓卫星家的这栋二层小楼,又渐渐归于寂静,一天的时光就这样结束了……
这样的日子,如果只是一个月两个月,或者一年两年的话,那基本还可以承受,但邓卫星夫妇一干就是30年,真不知道他们夫妻俩到底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邓卫星也曾做过解释!
常有人问他:为什么甘愿守着清贫如洗的生活,30年坚持照顾孩子们上学?
对此,他曾老泪纵横地回答道:“全村几十年只有我一个考上全市重点高中,可因为穷,我只读了一个星期就眼睁睁地放下课本。我知道上不了学的苦,我不想让孩子们再走我的路……”
写到这里,文史君早已热泪盈眶!
是啊,邓卫星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这一辈人,受尽了生活的打压。因为贫穷,他们不得不走出校门,为了生活辛劳一辈子。
他们很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但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他们无力反抗,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为此,他们很多人不惜背井离乡、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
这种“爱”是无私的,也是无比伟大的!邓卫星夫妇,其实就是中国很多父母的缩影。
圆孩子们一个“读书梦”
开创“学生之家”,并不是为了牟利,更不是为了赚取名义,而是为了给山里的孩子一个家,圆他们一个读书梦。
相较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山区孩子想要读书,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暂且不说他们的家距离学校有十几公里,甚至是几十公里,就光是学费、生活费,他们就很难承受。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在当下要好得多,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加上国民经济的提升、社会的进步等等,使现在很多农村的孩子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尤其是对于极度贫困的下石太镇来说,这里的孩子想要读书,真的是非常困难。
1959年出生的邓卫星,打小就很会读书,学习成绩非常好,1977年初中毕业时,他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市重点中学——英德中学。
据邓卫星回忆说:“当时全市只招收40个学生,但我考上了,而且是我们村几十年来唯一一个。”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这一年,邓卫星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家里一下子没了收入来源。
就这样,邓卫星在英德中学仅读了一个星期,就被迫退学了!
“我很爱学习,很想读书,但就是因为穷,再也没能读成……如果能读完高中,现在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每次提起辍学这件事,年近六旬的邓卫星竟然哭出了声。
在他的心里,究竟埋藏了多少的痛楚和无奈?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邓卫星,此时此刻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帮助山区贫困孩子们实现他们的读书梦。
而这,也是他的梦!
30年如一日,功德无量
邓卫星靠卖肉为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山下乡去收猪。
每当他走进那些贫困家庭中,看到很多跟他一样因贫穷上不起学的孩子,心里就非常难受。
1981年的一天,邓卫星去山里收猪时,偶然遇到了一个爱读书但因为路远而失学的女孩‘陆秋贤’。
邓卫星看到这个小女孩,心疼地问道:“你怎么不去学校读书?”
小女孩回答:“我们这里这么偏,学校又那么远,怎么去?”
小女孩的话,让邓卫星非常难受,心想一定要帮助她实现读书梦,可问题是,该怎么做呢?
突然,邓卫星想到,自己家离镇上的中学那么近,怎么不让她寄宿在自己家中呢?还可以让妻子给孩子做饭,照顾饮食起居。
几天后,邓卫星找到陆秋贤,对她说:“你可以到我家来寄宿,这样就能上学了。”
然而,让邓卫星万万没想到的是,陆秋贤这一来,同时还带来了六个女孩,而且之后每年一开学,就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邓卫星家中。
镇里的学校一度搬迁,邓卫星一家也只好跟着搬迁。
我们上文说到的邓家那栋二层小楼,就是1992年,邓卫星卖掉自己珍藏多年的两块黄腊石,并花光所有积蓄才盖起来的。
这栋小楼一共有8房两厅,除了自己一家四口住的3间外,其他全部拿来作为孩子们的宿舍。
邓卫星开办的“学生之家”,平均每年有30个孩子,最多的一年达到了50个。
有一年,邓卫星的妻子熊廷贺上山砍柴时出了意外,在床上躺了大半年的时间。
而当时邓卫星的两个儿子正准备读大学,需要很大一笔学费和生活费,这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此时的邓卫星,觉得“学生之家”坚持不下去了,一度有过放弃的想法。
但当他看到开学时送上门来的20多个孩子时,他又心软了,继续咬牙坚持着。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邓卫星夫妻为了“学生之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管再苦再难,夫妻俩也从未向别人伸过一次手。
下石太镇政府负责人曾用四个字评价邓卫星的这30年——“功德无量”!
邓卫星的事迹曝光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人们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
2011年,邓卫星的感人事迹被网友投票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一季度网络“草根英雄”。
直至今日,邓卫星的事迹仍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2016年7月,邓卫星还入选了“中国好人榜”。
什么是英雄?
英雄不一定都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人物,身处底层的小人物,也能够发光发热,在他们身上,也能涌现出无限的能量,也能为社会贡献巨大的价值。
邓卫星30年如一日,帮助近900名山区贫困孩子圆了上学梦,这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他学习!
当然了,我们或许达不到他那样的高度,也无法承受那样巨大的压力,但我们可以铭记他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身上那种坚持不懈、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草根英雄”邓卫星,致以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