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沃土 彰显城市底蕴 ——武山县奋力书写文化事业发展新篇章 天水日报 作者:新闻 时间:2022年10月14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慧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
武山县历史文化悠久灿烂,自然风光奇特秀美,旅游资源丰富雄厚,有山雄、水秀、洞天、泉汤、菜香、鱼鲜、文脉、武魂、玉润、人杰“十有”特色资源,更有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祈福文化、石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诗词文化、乡贤文化、古堡文化等十种特色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山县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引领力、文化凝聚力、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实现了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第一摩崖大佛·武山十有祈福地”“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之乡”“陇上玉器之乡”……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彰显的是武山县的文化底蕴,更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的铿锵足音。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悠悠文明,积厚流光。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水河畔的武山县,自西汉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南路通道的必经之地,更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38000年前境内就有人类踪迹,原始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史前文化。
“武山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形成了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文物资源,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20项,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项。”武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汪岩说。
武山砖雕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曾出土过距今4700年前的砖雕刻画残片,“武山砖雕”也于2017年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山县城关镇红沟村村民党金红家祖传五代从事砖雕行业,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砖雕技艺”传承人、市级乡土人才。他创办的陇原金红砖雕厂是全县规模较大的砖雕企业,年生产砖雕产品5万余件,年
产值达800多万元。
“我的祖辈和父辈都是做砖雕的,到我这一辈也是继承了他们的手艺,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我逐渐引进了部分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作品也比以前更加细腻精致。”党金红说,砖雕技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有潜质、有思想、有文化的人来传承,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延续千年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保护历史遗存,守住文化根脉。近年来,武山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守正创新,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重点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武山县现有登记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点及单位4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博物馆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00件、国家一级文物7件。
擦亮渭川文化品牌
这是一片红色热土,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武山,1935年9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天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武山刘坪支部,1936年9月建立陇右最早红色政权——武山县苏维埃政府;
这是中国书画之乡,全县有中书协、中美协会员10人,省书协、美协、作协会员101人;
这是全国武术之乡,全县有7万多人常年习武,先后成立了县、乡武术协会,组建武术队65个,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后备人才;
这是陇上玉器之乡,全县有玉器经营户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产玉器12万余件,产品远销海外,年产值2000多万元;
……
武山县文化资源富集,地域特色鲜明,资源要素齐全,文化产业初见成效,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
该如何用好历史资源禀赋,让地域文化绽放出独特魅力?这是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武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渭川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围绕“十有”地域特色,开发“十种特色文化”,深入开展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同时,还组建了渭川书院,重点挖掘渭川文明、凝聚乡贤智慧、传播国学经典、弘扬县域传统。
“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并召开了专题会议,讨论研究了武山‘十景’和各乡镇‘八景’,各乡镇也先后组织干部、乡贤召开了本乡镇的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座谈会。”汪岩说。为了营造浓厚氛围,县上还精心制作了武山“十有”宣传片,开设了“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专栏”,广场、公交站等公共场所集中展示渭川文化和乡贤名人、先进人物事迹等,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关心、支持参与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武山县政协还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丛书编审组专家学者,围绕县域古堡文化产业园、渭川文化产业园建设,城洛渭河流域桥梁命名,全县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情况等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课题开展了4次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县古堡、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盆艺、奇石等文化产业家底,推动了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为渭川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正在编审的《渭川文化系列丛书》是提炼总结渭川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共分《山雄》《水秀》《泉汤》《玉润》《鱼香》等10辑和《武山古堡》《武山古树名木》《武山旅游景点解说词》3本内部资料,征编工作自今年2月份启动,目前丛书征编初稿和评审工作整体完成97%以上。
“《渭川文化系列丛书》将系统性展示武山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振武山人民的精气神,提升武山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力,有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汪岩说。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武山县2011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多种文化源远流长、特色景点星罗棋布,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山县以节为媒、文旅并重,诗和远方携手前行,构筑了一幅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唯美画面。
在武山,鸳鸯镇费山村因为毛主席曾经住过而被人们所熟知,独特的红色记忆既凸显出费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走进费山村,醒目的文化墙、朴素的革命物件充满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原来是我们听父辈讲村里的红色故事,现在我们可以讲给别人听。”今年70岁的村民费麦换告诉记者,因为村里地势较高,以前很少有外来人,依托红色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现在天南地北的游客都来参观游玩。
为了全力构建文化旅游互动共进、共生互融的大格局,武山县加强规划引领、推动项目支撑、突出文化特色、打造精品路线、强化宣传推介,以助推文化旅游产业与全县发展大局同频共振、互补互兴。
——加强规划引领,召开了武山县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文旅产业发展暨全域旅游推进大会等,制订了《武山县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力求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做“靓”、在提升文化品位上做“特”、在旅游项目上做“精”。
——推动项目支撑,以文化为主线进行产业重构,以新业态项目为载体实施多产融合,大力改善旅游景区景点水、电、路、讯等基础条件,实施了水帘洞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鲁班山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古建筑修缮、壁画造像修复保护、壁画彩塑数字化勘察测绘、危岩体抢险加固等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全县旅游基础和文物保护力度,为全县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设施保障。
——突出文化特色,武山县依托“十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祈福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古堡文化等十种文化资源,整理编纂以“十有”特色文化为主的系列丛书13卷。成立了渭川书院和渭川盆艺协会,全力培育渭河奇石、渭川盆艺、宁远书画、高楼木雕等文创旅游产品,进一步彰显了武山地域文化特色。
——打造精品路线,按照“一线六圈”全域旅游发展框架,积极打造以水帘洞—鲁班山大景区为核心的旅游观光线路和洛门—温泉—草川—杨河、洛门镇—沿安镇—龙台镇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成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化推介宣传,武山县精心培育多个旅游节庆和赛事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十届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节、六届万亩油菜花旅游观光活动等,形成旅游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精彩的热潮。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今日的武山,正以开放的姿态、昂扬的风貌,展示无穷的活力与魅力,一座宜居宜业宜游且独具文化韵味的现代化新城正在渭河之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