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变化,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的南锣鼓巷的故事。
视频加载...
南锣鼓巷:旧胡同里的新生活
南锣鼓巷长780余米,始建于元代。主街两侧有8条胡同,分布着800多个院落,元代“丽芳风情”的胡同肌理完整保存。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由于游客人数激增,严重超出了南锣鼓巷的承载能力,商业发展无序。2016年,南锣鼓巷暂停接待旅游团,商家开始响应号召“自助”整改。
经过几年的发展,南锣鼓巷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视频加载...
最大承载能力仅为1.7万人的古胡同,日均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小长假期间甚至达到10万人次,一度超过故宫。南锣鼓巷的商铺租金也暴涨了数十倍。
总行记者王胜东:过去,南锣鼓巷不仅人满为患,更重要的是商业业态发展混乱,商户私建对胡同造成的严重破坏。2016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和商家组成的商会通力合作,不堪重负的南锣鼓巷开始了“瘦身”工程。
2006年来到南锣鼓巷的李显清,在这条主街上经营着最多的店铺,大部分都是卖臭豆腐、烤鱿鱼、炸榴莲等快消品。他在南锣鼓巷“瘦身”的那段时间,心情很郁闷。
虽然心中有顾虑,但当李显清了解了政府和商会联合制定的《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保护工作细节后,他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这30多页的《导则》涵盖了南洛的保护、规划、管理和控制。不仅严禁乱建,就连建筑材料也必须采用传统的青砖和青花石,甚至建筑色彩统一。要求。
南锣鼓巷商人李贤清: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但是今天,这个决定是一个好的决定。我们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和规范的管理。我们的消费者认知度也得到了提升,对南锣鼓香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所以我们现在发展得更健康了。
南锣鼓巷商会会长许艳:我们南锣鼓巷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一条以文化创意为主体,以创意为特色,以体验、博物馆、园林风格为特色的商业街。
胡同古韵新貌
南锣鼓巷主街面貌焕然一新只是一方面。对于长期居住在南锣鼓巷周边胡同里的居民来说,环境和生活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
视频加载...
总行记者何畅:南锣鼓巷是很多外国游客来北京了解历史的必去之地,因为这里的胡同里蕴含着许多老北京的“活生生的历史”。
但在2016年之前,这里不是这样的。当时,原本狭窄的胡同里停着很多汽车,墙上随意挂着空调箱,各种电线“飞”在天上。
总行记者何畅:现在,头顶的飞线不见了,露出透明的天际线。同时,曾经挂在外面的空调机箱也统一装上了隐藏的装饰品。最难得的是,很多老建筑都得到了复兴。
总社记者何畅:我面前的那扇门叫“如意门”。
是古代普通人所共有的规制之门。我们提前约了这个院子里的一位住户,进去看看里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南锣鼓巷居民杨占玲:在北京四合院,有“桑柳榆槐不能入屋”之说,所以春秋两季都种石榴、柿子、枣树。我们以前叫它大院子,现在种绿植的地方都是自建房,旁边有一条很窄的小路。现在空间已经打开。
“申请提现”
居民自愿选择是否搬迁
2015年起,试点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片区鱼儿、猫儿、民义、福祥4条胡同,创新推出“应用式度假”政策,赋予选择权给胡同和老街区的居民。
他们可以自愿选择“去或留”。搬出的居民可以通过适度的补偿搬迁到面积更大、设施更现代化的新社区。关叔叔是搬迁居民之一。我们先来看一张五年前的照片。那时,关叔还住在南锣鼓巷的老房子里↓
视频加载...
南锣鼓巷居民管先生(五年前):你看这房子,一关灯就黑得要命。
一整天都是这样。这房子没有光,也没有通风。你怎么能住在里面?
老街区的新生活
现在,关先生已经告别了南锣鼓巷,搬进了新家。不久前,本报记者对这个老街区进行了回访。
视频加载...
国庆前,关先生会去女儿家看孙子,顺便回南锣鼓巷看看老小区。
关叔要见的老邻居是杨占玲。多年不见的老小区,一见面就分外亲近,谁知两人一见面就“比”了。
关诗月:在这里买东西还是不方便吗?
杨占玲:没关系,这里有一家新超市,而且很便宜。
关诗月:不错,就是不如我们双桥方便。外面有四五家超市。
杨占玲:(不管是)我们搬的居民,还是我们留的居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对于胡同生活来说,变化不仅仅是出门购物。杨大哥最想让老街坊看到的,是曾经是家家户户头疼的老问题。现在如何改进?
杨占玲:这是厨房,这是厕所。
现在我们冬天洗澡没有问题。2015年8月,北京市东城区启动南锣鼓巷西南角四条胡同改造工程。通过“申请休假”和“申请改善”等方式,居民可以自愿选择搬迁、搬迁或留宿。居住。搬迁居民可以通过适度补偿搬迁到面积更大、设施更现代化的新社区。在南锣鼓巷四条胡同的600多户人家中,有452户,即近70%的人选择了和关先生一样“申请退休”。
居民携手社区治理
装扮胡同新场景
其实不只是南锣鼓巷,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东城区也通过允许居民参与胡同管理,对老城风貌进行了改良、升级和保护。
如今的胡同生活充满浓浓的邻里情谊,正宗的烟火。
视频加载...
草场小区小院的会议室,是胡同里的老邻居们反映和解决问题的地方。一大早,几位居民代表就聚集在这里,讨论如何解决胡同内非机动车集中停车的问题,初步找到了两个可以改造成未来车棚的场地。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场社区小法庭分庭负责人李才贤:我们小法庭从2012年成立至今已经十年了,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起商量。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所以每一天都更加繁荣,每一天都更加幸福。
东四街六条社区胡同花园胡同花园的一群居民,正忙于胡同微花园的景观。华友会是由社区协调的居民自治组织。成立5年多以来,不少居民中的花艺师加入其中,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守护着胡同里大大小小的花卉景观。
胡同里有了新的风景,增加了新的功能。在美术馆的后街,通过地铁盾构工程改造的院落,现已成为市民学习茶艺、插花、参加各种表演的文化中心。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承载着最具都市感的热闹生活。
南锣鼓巷:旧胡同里的新生活
有胡同小巷和小院子。家家有小日子,千家万户有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实现了以胡同为代表的3900多条后街小巷的全面升级改造。
“架空线入地”、“胡同不停车”、“群众自治”、“社会共治”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和创新机制,将胡同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老街区重获新生。让老巷子焕然一新。
制片人丨陈洁
总制片人丨王平鹏娜
制片人丨颜琴
编辑:博扬卢子岳
记者丨王小杰、朱世松、何畅、王峰、王胜东、袁成刚、魏娜、张福德、尹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