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十里河滩,秋到花溪平桥。
金秋十月,花溪平桥的梧桐树叶泛着微黄,道路两侧金色夹道与碧绿的花溪河水交相辉映,两岸青山如黛,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置身其中,犹如画中游走。
不仅是黄金大道,花溪的四季,处处美景如画。春来赏花、夏去观星、秋赏黄叶、冬玩滑雪……一直以来,贵阳市花溪区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干净、城乡更美丽的花溪图景徐徐展开。
生态立区 守护绿水青山
绿色是花溪的底色,生态是花溪的底线。
从2002年提出生态立区战略以来,花溪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作为省会重要生态涵养区,大力实施“治水”“治气”“控污”和“增绿”等工程,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等荣誉称号,实现了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省会贵阳的重要生态区,花溪区是贵阳市唯一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区县。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8%,被称为“多彩贵州”品牌的形象窗口、“爽爽贵阳”的城市会客厅。
抬头是醉人“天空蓝”,四顾是怡人“生态绿”。独具战略性和实践性的顶层设计引领护航,花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路奋进,全区发展底色“绿”意愈浓。
十年间,花溪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快全域旅游文化创新区建设,统筹推进城景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将绿水青山生态资源,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活财富,着力构建“大生态、大公园、大旅游”发展格局,探索了“处处是‘绿水青山’、家家有‘金山银山”花溪模式,全区经济社会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用心治理 呵护生态系统
呵护好生态,贵在“用心”。
地处阿哈湖上游的花溪区久安乡,曾是个煤炭开采历史长达百年之久的煤乡,鼎盛时期,境内有400多个煤窑。当时,乡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自煤炭产业。但过度开采,也让久安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护贵阳市民的“水缸”——阿哈湖水资源环境。2010年,久安乡实施了“关停煤窑、治理生态、恢复植被、拆违控违、污水治理”五大战役,并结合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花溪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部署,依托当地的54000余株古茶树资源,积极发展茶产业。
除了久安“煤山”变“茶山”的生动实践。花溪还抢抓生态环境修复,制定《花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5-2030年)》,建成贵阳市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完成花溪水库、阿哈水库综合治理及小流域治理;编制《花溪区青岩油杉县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7-2025年)》,成立青岩油杉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完成保护区落界工作;完成35761丛古茶树普查,对具有开发意义的1361株古茶树挂牌保护;并以城市核心区域及主干道可视范围为重点,分阶段开展52个山体的治理,消除裸露山体和迹地斑秃,提升植被覆盖度……
十年间,花溪区用心治理,一是守护好原有的生态优势使其不受破坏。二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一种优势。在一守一攻间,花溪区全领域厚植生态文化,用心呵护好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符合花溪实际的发展新路。
厚植优势 实现金山银山
发展茶、蔬、果、药、花、菌高效经济作物9.2万亩,建成5.2万亩精品水果基地,建成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农旅融合示范园。高标准建设燕楼产业园区,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率100%。引进中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等生态、绿色、高新企业12家。形成了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康养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取得的一项项成绩,无不反映出花溪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贯彻产业发展始终,厚植生态优势,逐步构建了凸显生态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十年间,花溪区坚持生态与发展“双赢”理念,花溪区筑牢生态制度屏障,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施行全方位推动生态建设、全链条压实生态责任、全流程强化生态执法、全区域呵护生态系统、全产业加快生态发展、全领域厚植生态文化的“六全”模式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契机,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农文旅产业,把美丽颜值变成经济产值,产业发展接二连三效应显著。全区生产总值总量位居全省区县第5位,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59元,高于年全省平均水平8403元。花溪区的“两山”转化之路,为全国各地践行“两山”理念贡献了花溪经验。
通讯员 胡流冰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编辑 高伟
二审 罗昌
三审 谭仕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