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开启一场哈尔滨文艺之旅,一定是以萧红纪念馆、萧红故居为开篇。
这个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同时也有“黑龙江之光”之盛誉。走进萧红纪念馆,沉默已久的历史大门被推开。
呼兰,位于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之滨,是黑龙江省开发最早的五城之一,素有“江省邹鲁“、”满洲谷仓“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黑龙江最杰出的女作家萧红的故乡。
我读萧红的第一本书,就是《呼兰河传》。
她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虽家庭殷实,但恩怨不断。十九岁离家出走的她,似乎就注定注定了短命、穷困、奔波的一生。
纪念馆展览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通过萧红纪念馆的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展现,可以得出萧红的一生短暂而灿烂,却充满了无法逃脱悲剧的色彩,她是自由的追逐者,并在文学上做出独创性。
鲁迅算是她文学上的伯乐,成名作《生死场》,鲁迅为其作序。纪念馆内,关于她与鲁迅之间的历史片段历历在目。
但最是纠葛的,还是她这一生的情感经历。看过小宋佳或汤唯主演的《萧红》或《黄金岁月》,大抵是明白这个悲情女作家究竟是有着怎样短暂的一生。
有人说,萧红一生依附男人,但一生总被辜负。不论是她的未婚夫汪恩甲,还是萧军,亦或是后来的端木蕻良,世人对于她个人的私生活总是津津乐道,文艺影视作品中的也多是这样的情感线。
但这也恰恰是她生命的重要部分,大概也正是这样的坎坷与磨难,才令她的文学创作如此独具一格,深受鲁迅欣赏,更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萧红故居就在其纪念馆边上, 始建于1908年,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
凝视着她,时光流转,那个一身才华,却一生飘零的女子乍现眼前。有人说,萧红的悲剧与她的原生家庭有着莫大关系。
在萧红9岁时,母亲就去世。脾气暴戾的父亲又给萧红找了个继母,但继母的冷漠和父亲的疏离,给萧红的童年、年少抹上了无尽悲伤。
唯一能给她爱与温暖的人就是她的祖父,她最欢乐的童年时光就是与祖父在后花园里的那一段岁月。
冬日的哈尔滨十分宁静,院落里积着厚厚的一层雪,听讲解员说,这里就是萧红小时候与祖父常待的后花园。
花园里,小时候的萧红与祖父其乐融融的雕塑令人欣慰,却又生起悲凉。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童年不幸,影响其终生。不由想起曾在网络上看到的那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带来的哀伤,是萧红内心不能抹去的一根针。她回忆说:“这个母亲对我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而父亲脾气暴戾,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因此,祖父变成了她灰暗童年尚能保留一抹明亮的颜色。
长大后的萧红,在学业作出坚持,在精神上十分积极。虽然在家人的眼里,她太不安分,充斥逆反,但也无奈妥协。
在婚姻上,萧红更有自己的主张,为了自由也罢,为了理想也罢,逃婚在当时环境下可谓“大逆不道”。
后来萧红被软禁在家,但逃出后,她的人生走向了自由,但也很悲情和无奈。为了生存,她找到未婚夫汪恩甲,二人同居在道外东兴顺旅馆,并怀孕在身。后因欠旅馆房费太多,汪恩甲抛下她人间蒸发。
萧红向《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发信求助,她生命中最重要,也令最动情的男人出现了,她与萧军陷入热恋。
萧军将她救出,诞下一女,但很快就被送走,毫无音讯。但在萧军的鼓励下,萧红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
两人从哈尔滨经青岛来到了上海,得到鲁迅的赏识和推荐,更多作品得以出版。
但萧军也并非是一个完美的文艺青年,他性格粗暴、情感泛滥,多次出轨,令萧红痛苦不已,期间选择失踪,去日本,但总是放不下。1938年,萧红向萧军提出分手,二人结束了长达六年的情感纠葛,那时,萧红已有身孕。
六年光阴内,二人一直是以男女关系进行同居,并非是夫妻。萧军曾这么说:“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直到温柔细腻的端木蕻良走进了萧红的世界,他要给她一个完整的家,他要娶她,即便她挺着大肚子,怀着别人的孩子。1938年5月,在武昌大同饭店,端木蕻良和萧红举行了婚礼。 她与萧军的孩子不久后夭折。
1940年,萧红创作出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太平洋爆发后,萧红生病住院,端木蕻良托好友骆宾基帮忙照料。1942年,萧红去世。
参观整个萧红纪念馆,并从萧红故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有些疼痛。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萧红是那么的勇敢,但在情感的道路上,她又是那么脆弱,但她的作品直率又自然。
对于萧红,我只想说,多从作品中去感受她的自由和温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