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掖市在展示非遗保护工作丰硕成果的同时,增强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让凝结着先辈智慧、彰显着张掖历史的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国家级非遗项目河西宝卷资料图 张掖市文化馆供图
加大保护传承力度
“张掖市全面落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文件、法规,构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机构和传承人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传承格局,指导成立了2个非遗保护协会,全市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形成。”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多年来,张掖市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33项、市级非遗项目128项、县区级非遗项目385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94人、县级非遗传承人447人,保护项目涵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门类。
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建立支撑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保障体系、实施重点非遗项目保护工程、实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张掖市内的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丝绸之路非遗博览体验中心等非遗业态和项目保护工程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多年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与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达成非遗普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张掖市非遗资源田野调查工作,制定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
地方戏曲非遗教学进校园 张掖市文化馆供图
推进非遗进校园
近两年,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培训、展演、展览、赠书等活动,以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在市内16所中小学校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将地方戏曲等18个非遗项目引进校园。
“引进皮影戏、麦秆画等非遗项目后,学校成立了校内非遗社团,每个社团有20人至40人。学校每周安排两次非遗课程,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张掖市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政教处主任介绍,目前,学生已经从对非遗项目感兴趣,发展为能独立完成一个自己的非遗作品。校内还成立了非遗展馆、非遗工作室等,用于展出老师及学生制作的非遗作品。
截至目前,张掖市采取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利用学校社团、课外兴趣小组以及品德课、艺术课等,共开展各类非遗表演50场、非遗展览展示57场、非遗课堂教学140课时,参与学生达7000余人次。
“我们成立了张掖市首支传统少儿社火队,帮助孩子们早早接触传统文化、了解家乡特色。幼儿园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启蒙,每年会集中培训近百名学龄前儿童,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教学,同时安排园内老师跟学。每逢‘六一’等节日,孩子们的特色社火表演节目为园区增色不少,赢得了不少家长的好评,吸引了其他幼儿园借鉴学习。”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中心幼儿园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张掖市运用视频、音频、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供教学道具5000个(次)、服装200件(次),挂牌设立张掖市非遗(传统戏曲)传承示范基地3家,“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
省级非遗项目杖头木偶戏进校园 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张掖市把非遗保护传承活动作为彰显地方特色的载体,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品活动。
今年6月8日至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省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活动现场,包括33位非遗传承人在内的150多名演职人员为现场和线上的观众奉献了一场非遗盛宴,生动展现了“非遗+旅游”的魅力。
据了解,近年来,张掖市开展了九曲黄河灯阵民俗节等各类非遗活动7100场次,推出了民乐民间社火、山丹耍龙等12个非遗项目线上教学,不断拓宽非遗传承途径。
“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在张掖的乡村旅游景点展示展销,裕固族歌舞、杖头木偶戏、甘州小调等非遗表演也逐渐进入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今年,张掖市表彰金张掖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人56名,引导更多的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人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激发非遗活力。”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张掖市共有非遗企业100多家,研发生产手工艺品、文旅商品千余种,玉雕、传统民族服饰制作、烙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制作规模逐年扩大。
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张掖将继续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非遗品牌节会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牛莹 李莺 张陇堂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