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入了秋,千年古都令人恍如穿越时空。
尤其是置身在草堂寺,好似走在古老的河西走廊中,历史的长河掀起了凉州与后秦的那一段漫长风浪。
草堂寺始建于东晋,迄今已有1600余年,它东临沣水,西临太水,南对终南山,是一个环境幽静、自然宜人的千年古刹,距西安市区50公里左右。
这座低调、不张扬的古寺,它的历史前身与河西走廊、凉州、后秦紧密联系。而将这三者连在一起的重要人物正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龟兹人(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他的父亲是从印度迁徙到西域的贵族后裔,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当时的龟兹国已是佛教圣地。
鸠摩罗什7岁时,随笃信佛教的母亲一同出家,12岁开坛说法,后成为龟兹国的国师。
他虽为贵族,也是国师,但他的命运注定是与古老的东方联系到一起,他的名声从西域传到了中原,他的传法之路沿着河西走廊,充满坎坷。
公元385年,前秦将军吕光带领军队进驻河西走廊的凉州城,并建立了后凉国。吕光奉前秦皇帝之命,从龟兹带走了鸠摩罗什,为他在凉州建立佛寺,弘扬佛法。
但鸠摩罗什的心一直向往着中原,他一边传法,一边跟来自中原各地的士兵们学习中原各地方言以及中原的历史和风俗。这为他后来的译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公元401年,后秦国君姚兴为将鸠摩罗什迎到长安说法,不惜出兵十万讨伐凉州。在凉州城待了17年的鸠摩罗什终于如愿以偿,在他踏入长安时,已58岁。
姚兴在长安城大兴土木,在自己的逍遥园内为鸠摩罗什盖起了说法的场地:即今天西安的草堂寺。曾名“大寺”,后改称“草堂寺”。
鸠摩罗什不仅在这里说法传法,还开启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项宏大项目:翻译佛经。
姚兴为支持他,特地选派了800名僧人来配合他的翻译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译经场由此建立。草堂寺由此成为中国首创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坊。
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均由他在此译出。
鸠摩罗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译经大师,影响深远,所在古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尊奉为祖庭,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
其中,日本佛教日莲宗信徒将他视为初祖,寺内如今新建的“鸠摩罗什三藏大师纪念堂”则由日本人出资建造,十分宏观。
公元413年,70岁的鸠摩罗什在逍遥园圆寂。据记载,鸠摩罗什临终前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后,舌头不会焦烂。”
果然,他的形骸灰飞烟灭,舌头依然如生。其舌舍利被供奉在今天鸠摩罗什寺(武威凉州)的罗什寺塔中,这座塔纪念了他曾在河西走廊17年沉思默想岁月的历史见证。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刹那,转身千年。漫步在今天的草堂寺中,历史仿佛是遥不可及,又仿佛近在咫尺。一个“佛走过的路”的指路牌,颇有深意。
秋日的午后,草堂寺十分安静。北方的风虽有苍凉之意,但历史的天空充满色彩,竹林深处,一只大花猫打破了内心对过去的遥想,它或坐或卧,憨厚的样子令这肃静的寺庙多了些温和。
草堂寺自东晋以来,屡建屡毁,经历沧桑与坎坷,最终还是得以于旧址上保存下来,也算是历史寄予的考验与回报。
今寺院遗存的历史文物有鸠摩罗什舍利塔、明代巨钟、莲花井、《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碑》等石碑。其中鸠摩罗什舍利塔尤为珍贵,后秦遗物,为国家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