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乡村,却又不似乡村——
海拔2000多米的群山之间,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掩映其中,虽居深山却有身处闹市之感……
他们是农民,却又不像农民——
从衣食住行到孩子教育,从就业置业到未来规划,传统与现代、都市与农村,在这里悄然流转,毫无违和。
这个小山村,叫岩博,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曾经以贫穷落后而著称。
不甘贫穷、不安落后、不囿蒙昧!
筑梦,追梦,圆梦!
三代岩博人一直都在努力奔跑,为摆脱贫困、振兴乡村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鹰展翅,敢问路在何方
回首来时路,岩博村干部群众的脱贫历程、奋斗岁月,正是千万贵州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岩博村穷在深山,连一条能勉强通过马车牛车的石子路也没有。一到下雨天,前一脚踩进黄泥,后一脚就避不开牲畜的粪便。冬天,村民眼巴巴望着大山对面近在咫尺的煤厂,却要靠人背马驮走上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解决烧煤取暖问题。
1978 年,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岩博村几个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组织了“山鹰突击队”,发动村民修马车路、垒土墙房、建生态林……
曾经的“山鹰突击队”。
不少人住上了崭新的土墙房,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依然是“村无积累、户无闲钱、人无余粮”。
回首往事,69岁的老党员、曾经的“山鹰突击队”队员肖直顺感慨不已,“岩博村摆脱贫困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我们闯了,也试了,但始终没找到路子。”
经此一役,“善谋划、不服输、有闯劲”的“山鹰突击队”精神,犹如土墙房里摇曳明灭的烛火,成为岩博人血脉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雄鹰腾飞,书写“岩博传奇”
“无论如何,要给岩博找一条发展的好路子!”
2001年元旦,老支书肖直情病重离岗。临别时,他将实现梦想的“接力棒”,交给了“外来媳妇”余留芬。
此时的岩博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没过温饱线、村集体还欠着几万元外债。
“要致富,先修路!”余留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和村民们一起,搬石块、掌钢钎、抡大锤,历经3个多月奋战,修通了一条3公里长的通村路。这条路,不仅连接了岩博村与山外的世界,还打通了部分岩博村民封闭保守的“任督二脉”,再一次激活了岩博人骨子里敢闯敢干的精气神。
余留芬带领村民修路。
余留芬带领村“两委”班子,风风火火盘活村里的集体林地,再用林场抵押贷款,发动村民入股,修建矸石砖厂,接着又用砖厂、林场捆绑抵押贷款,发展绿壳蛋鸡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组建采用传统酿制工艺的小锅酒厂……
余留芬带领村民创建岩博酒厂。
2012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出台;当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岩博村以及岩博小锅酒厂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013年
盘县岩博酒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2014年
岩博村搭乘“三变”改革春风,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劳动力入股、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让村民“变身”股东。余留芬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岩博酒业成为岩博人的企业,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2015年
公司正式变更为“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
从酿酒小作坊,到“花园式”酒厂,白酒产业将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的村民,从广种薄收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了领工资的“上班族”,不仅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年底还能拿到入股分红。
2017年
岩博村村集体资产达6200万元,人均年收入1.5万元,全村拥有大小车辆160多辆。
2017年10月19日!时间仿佛定格。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总书记与基层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关于岩博酒的一段对话,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一夜之间,“人民小酒”火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岩博酒业销售额超过过去3年的总和,达到9600万元!
岩博人再一次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追梦的路上,留下奋进的身影——
五年间,岩博以联村党建整合资源、土地、人才等优势,实现了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增强了村集体战斗力,为化解村域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贡献了“岩博经验”;
余留芬在酒厂车间里同工人交流,了解其愿望诉求。
- 五年间,岩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带动就业创业、共同富裕。岩博、鱼纳、苏座三个村1012户、3450人参与岩博酒业入股分红,村民入股比例达到50.18%;
党的十九大后,余留芬回到岩博向村民宣讲会议精神。
- 五年间,岩博酒业销售额实现了2017年9600万元、2018年2.5亿元、2019年3.86亿元、2020年4.05亿元、2021年近5亿元的“五连跳”,村集体资产突破亿元大关……
2018年春节,岩博酒业员工(多为岩博村民)领到“感恩红包”后喜笑颜开。
“我们将始终践行初心使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余留芬立下铿锵誓言。
雏鹰试啼,“新岩博人”逐梦前行
一组数据,见证着岩博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美好生活——
2021年,岩博村村集体资产达1.12亿元,人均年收入3.3万元;岩博酒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带动就业900余人,拥有经销商300余家、分销商400多家、终端网点突破30万家……
另一组数据,折射出岩博这片沃土通过涵养人才,为未来发展注入的汩汩活水和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岩博酒业共录用在岗大学生177人,大学生占比达33.14%,中高级技师、工程师占科研团队三分之二以上,建成六盘水市人才基地、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与贵州大学、六盘水师院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大批80后、90后,正逐步成为岩博的中坚力量。
余留芬和群众谈心。
岩博酒业副总工程师姚超是一名80后,毕节金沙人,2012年到岩博酒业上班,亲眼见证了十年来岩博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退伍后正好在家待业,在战友的介绍下,抱着看一看的态度来到岩博,不曾想这一看就是十年!”姚超的笑容腼腆而满足,“留住我的,是大家为了共同的理想,朝着同一个目标奋力拼搏的氛围!”
十年来,姚超和岩博酒业一起成长。如今,他已成长为贵州白酒行业的专家级人才,“我现在已获评一级酒体设计师、二级品酒师、二级酿酒师,当选贵州省白酒协会省评委,并获得贵州省‘黔酒工匠’等荣誉称号。”
“新岩博人”姚超(右)。
1989年出生的肖彬玉,是岩博酒业常务副总经理。刚上班的时候,他负责跑销售。“很难!当时我和同事自己背着酒,在一家大型超市门口蹲了半天,先去买了一包烟、又买了两瓶水,主动去和超市老板搭话,说了整整一个下午,超市老板才勉强答应售卖。”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人民小酒声名鹊起,各地客商蜂拥而至。“我们迎来了酒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面对了各种诱惑和挑战。要保持初心,接续奋斗!”肖彬玉信心十足地说,未来的岩博,还会有医院、有学校,让岩博及周边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像姚超、肖彬玉这样的“新岩博人”比比皆是。
紧张工作之余,健身是“新岩博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2022年3月,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参加全国两会的余留芬,在会上呼吁要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有思想、有闯劲、能持久的年轻人才。
如今,岩博酒业及关联企业大学生人数已达405人。
远眺岩博村。
岁月沧桑,
三代人追梦不止,
三代人接续前行。
每一个追梦的姿态,都将被定格为历史;
每一滴奔跑的汗水,都将浇灌出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岩博人将以坚如磐石的信心,
砥砺奋进的决心,
跑出幸福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来源:微凉都(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舟影 宋迪 张兰 报道)
转载自:六盘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