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即是佛,佛即是山”这句话说的是建于唐朝的乐山大佛。始建于公元713年的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307年的历史。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南岷江东岸凌云寺旁边,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交汇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佛造像。
大佛巍峨,无言见证千年间的兴衰荣辱,自身也背负着厚重历史和传说奥秘,让人不禁心生膜拜之意。下文我们就来简述一下乐山大佛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传说奥秘。
一、建造历史
据相关史书记载: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发起人是海通和尚。当时的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交汇于凌云山山脚下,水流湍急,到夏季汛期时,水势更加凶猛,过往的船只常常被凶猛的江水掀翻在江中。海通和尚参禅悟佛,慈悲为怀,他行走到凌云山发现此事后,就决定造佛治水,帮助当地百姓避免水难。在费心募集到一定的善款后,海通和尚召集人力开建大佛。
由于亲自督工,常年辛劳,大佛刚修建到肩部时,海通和尚就离世圆寂了。海通和尚圆寂后,由于善款用尽大佛建造进度两度中断,在三代工匠的参建下,共历时90年,历经4个皇帝,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才建造成功。
建造好的乐山大佛凭山临江肃穆危坐,通身竖高71米,佛头竖高14.7米,横宽10米,佛耳横长7米,佛鼻横长5.6米,佛眉横长5.6米,佛嘴和佛眼横长3.3米,佛颈竖高3米,佛肩横宽24米,佛指横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竖高28米,脚背横宽8.5米,一只佛脚的脚面上就可以围坐上百人。这样大的体量,确实堪称是我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了。
在乐山大佛两侧的临江崖壁上,还刻着两尊身高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两侧崖壁上的数百石龛中还有上千尊石刻佛像,它们与中间的大佛组成了庞大恢弘的佛教石刻艺术群。由此作为后人的我们可知古人礼佛的虔诚之心,做事的不畏艰苦认真之心。
而考古工作者们根据在大佛佛龛右侧悬崖峭壁上发现的名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的巨大摩崖石碑,考证确认乐山大佛在唐朝时期的真实官方名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乐山大佛”和“凌云大佛”这个名字是今人根据其所在地名和山名起的。
二、千年传说被后世考古证实
按照古代佛像建造礼制,古人在建造佛像时,都会佛像中暗设“藏脏洞”,在洞中装入“五谷”和“五金”。其中“五谷”祈愿菩萨保佑天下五谷丰登,“五金”祈愿菩萨保佑财源广进。因此建造礼制,古代各地便有“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宝”的传说。乐山地区因有乐山大佛,所以乐山当地就有“乐山大佛中藏有宝贝”的千年传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乐山市政府开始了首次对于乐山大佛的修缮工作。考古工作者们在修缮大佛的前胸时,意外在佛心处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封闭密室。根据古代礼制,这个密室就是“藏脏洞”了。取下“藏脏洞”的封口石后,考古工作者们从中发掘出了古代的废铁器、破铅皮、砖块、鎏金手绢、金壶等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封口石虽然破旧,但是十分有来历的。根据石面上的文字,考古工作者们确定它是宋朝时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朝时期,大佛建造完成后,还会加建木阁保护大佛不受日晒雨淋,称之为大佛阁。因此,乐山大佛建造竣工后,在佛身外面还建有13层的楠木大佛阁。
时间一长佛身外的楠木大佛阁损毁后,在宋代时又重建了“天宁阁”。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宁阁”也在之后损毁了。记述重建天宁阁的石碑成为了大佛“藏脏洞”的封口石。由此我们可知乐山大佛的“藏脏洞”已被前人动过了。而当时那次科学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乐山当地“乐山大佛中藏有宝贝”的千年传说。
三、大佛所背后的科学奥秘
而结合地理位置,古人建造的乐山大佛不仅只有敬佛祈愿的文化作用,也起到了缓冲三江交汇处湍急水势的作用。建造大佛的过程中,开凿的大量山石填入了三江交汇处,这些落入江中的大量山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湍急江水的流向,缓冲了湍急江水的水势,让过往的船只少遭水难。
写到此,笔者对于古人的智慧表示万分膜拜,在科学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千年前,能建造出乐山大佛这样如此恢弘的工程,真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大家认为呢?还有在评论区留下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