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2500年印度就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可以说印度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传和旅游资源,如今提起印度,就能够联想到很多词汇。
比如“世界药房”,印度的制药业是在全世界范围都占据着重要比重,IT行业也是领先许多大国,而且印度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拥有世界10%的可耕种地,然而印度依旧有4成饥饿人口,那为何印度还要大量出口粮食呢?
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十分的不稳定,季风稳定就造就了降雨量时间分配不稳定,水旱灾频繁,当气候暂时稳定时印度的粮食远远超过人口使用量,这就需要大量出口。
印度虽然发展较快,但工业走得很慢,医药行业国家也是在大力扶持,自从印度规定可以仿制药品后,印度的医药行业就开始发展,但不同于别国,印度人口的平均经济都比较落后,无法购买价格偏高的药。
于是国家就投入资金,压低药品的价格,同时严格禁止外来医药企业,这让印度入不敷出,唯一能够出口的只有粮食,不出口粮食,印度的经济发展不起来,别说是4成国民,另外6成国民也都要受灾。
经济体制只是其一,最严重的问题还是种姓制度,印度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制度3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四大种姓制度当中,地位、权利、职业、自己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
婆罗门作为最高种姓,垄断了宗教、教育,刹帝利从事军事,负责收各种赋税,主政军守护婆罗门阶层,吠舍就是普通的雅利安人,没有特权,从事基本的农业和商业,最后首陀罗是本地的土著民族,负责伺候人用餐是佣人。
虽说印度在1947年宣布独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实际上种姓制度依旧融入在人民日常生活当中,像是婆罗门,刹帝利这些高等种姓的人,肤色偏向白人,在现代基本上从事娱乐圈,政治之类的工作。
而印度4成饥饿人口基本上都是首陀罗种姓,他们也生活在贫民区,没有基本的社会福利,生活难以保障,正是因为经济体制和种姓体制的缘故,印度一直都发展不起来,但粮食不出口,印度将过得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