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木柱的阴影透过底部的间隙露出来画面极为神奇玄幻,晚风渐剧,坐在阁楼里静静聆听,你能听到细微的风声从柱子下面传来。
这栋阁楼乌黑高大,神秘且厚重,宛如一位静坐不动但却怀里藏刀的黑武士,在人们忍不住去窥探它细节的同时,又下意识地报以敬畏。
鲜为人知的江南第四大名楼
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年间,前身是唐朝的经略台,以操练兵术,游览赏玩所用,明初在经略台基础上始建真武庙,万历元年又将真武庙增建三层,就是现在的真武阁。
阁楼上的景致极为辽阔,江边南岸是茫茫平川,东南方耸起的山丘巍然矗立,好似一幅荡气回肠的山水画卷。
它是一幢三层的纯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阁楼呈方塔状,有三檐,高约13米,宽14米,进深约11米,由三千多木质构件拼凑而成,没有使用一丁一卯。
这座楼阁的面积不大,虽是三层,可从外面看起来却更像是一个整体,有强烈韵律感和动感,结构层次鲜明,外观舒缓大气,简洁流畅,总体清新飘逸又气宇非凡,是明代风格建筑的杰作。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活人熟知的江南三大名楼,但殊不知还有这真武阁是与其并列为江南四大名楼,虽没有形成公知,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武阁在人文历史,美学,建筑等方面的价值是极高的,甚至有些方面的造诣已处于古代的巅峰。
上个世纪中叶,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来容县详细考察了真武阁,称赞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明珠”。
寻常外表下的神秘与不凡
真武阁是纯木结构建筑,全身上下都是由木质构件斜插直套,以杠杆原理,互相制衡,组成一个稳固又美观的建筑整体,阁楼内部立有二十根巨柱,有八根直通顶部,是真武阁的支柱,八个柱子之间有横梁连接,可以有力地把楼阁托住。
四根大内柱承受的是上层楼板、横梁、配柱等等构件的重量,按理说负荷量仅次于外围的八根大柱,但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四根内柱的柱底却与地面留有3厘米空隙,这也是真武阁最精妙、最神奇的部分。
另外,真武阁的地基也是让人诧异的,它的底部既没有石头,也没有采用今天的钢筋水泥,而是河砂,之前的经略台和真武阁都是建在砂堆上,更让人惊讶的是它经百年不倒。
四百多年来,先后经历了5次地震、3次特大台风,但都安然无恙,其背后的原因着实值得让人深究,而真武阁也因为这些特点和原因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又庄重的外纱,古今几千年来被很多人所称赞。
古人称它是鲁班大师的“神来之笔”,商承祚曾题词赞誉:“天南杰构”;美国学者劳伦斯·泰勒称赞说:“这座建筑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知识、科学、精神上的结合”。
精妙背后的本质
真武阁的悬空柱子是它的招牌,也是它能够与其他名楼平起平坐的重要原因,但这一悬空现象的本质就是杠杆原理,就是将阁楼里的八根顶天柱,变成第二、第三层的支点,然后在顶天柱上下分别横穿七十二根梁枋,它们就像天平上的横杆一样,挑起阁楼的瓦檐和二层的内柱,让内柱顶房梁,却不落地。
柱子与地面有缝隙,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防震防风,四根柱子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减缓和疏散风力或者地震波的冲击力。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整个楼阁中榫与卯之间的缝隙很大,这其实不是工匠的粗制滥造,而是有意为之,这也是利用这个动态力量守恒思想而建造的,也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可以在外部冲击时稳如泰山。
外国人也很早地发现了这个力量原理,但他们却比中国晚了几百年,真武阁的地基是沙土建造的,沙土质地松软,好处就是它会随着外部力量的变化而变化,以达到动态力量制衡。
这个原理深究起来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万物皆在变也就是说事物是运动着的,静止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永远静止,当两个运动的事物相遇时,动静则动,动动则静。
所以当地震波或者台风出现的时候,真武阁也在动,顺应着外来力量移动,两股力量就会彼此相抵消,这也是我们道家常说的“以柔克刚”之理。
可见,真武阁建造原理还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自然的接触和了解,古人在与自然不断“交手”的几千年来,不断经历不断总结,概括,最终形成一个哲学化的理论体系,并积极地运用于我们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古代先民的智慧所在。
小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中独具一格,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断绝过的文明,浩浩五千年,文化流派层出不穷,络绎不绝,但最终都朝着一个方向汇聚,形成如今庞大又绚烂的中华文化。
如今的世界格局正发生激变,过去一百多年占据世界文化主导的欧美文化圈,正不可避免地逐渐东移,以中华文明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将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央,纵观过去几千年,中华文化虽历经沉浮,但始终站在世界文化发展前端。
我们如今是踩在古代先民的肩膀上感受到了如今自己的底气,而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有更足的底气和视野,我们还是得继续奋斗,继续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