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幡道。清水河镇供图 |
向日葵花田。 |
陈氏宗祠。刘青 摄 |
高大挺拔的双喜树。 |
喜树果实。 |
市民在湿地公园篮球场打篮球。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贾华 王剑
贵州是绵绵群山的聚合,绵绵群山是草木蔓发的聚合。在贵州,秋天的树并不孤独,而是另一种人和自然相濡以沫的温软风景,树上有花叶和果实的香气,树下不止有恋人对视,还有晨昏日暮。
雨补鲁村的黄桷树
每当傍晚的光线开始在青树绿草间游动,陈玉石也放下了碗筷,移换座位到村里的黄桷树下。
这里是雨补鲁村,位于兴义市清水河镇,距市区30余公里,地处马岭河峡谷上游,坐落于自然形成的天坑中,坑底地势平坦,四面环山,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寨内有参天古树、百年老宅、古井、溶洞、泉眼等宝贵人文和自然资源,有“世外桃源”之美誉,被国家地理杂志盛赞为“天坑里的乡愁”。
那棵黄桷树,枝繁叶茂,树龄有600余年。粗壮的树根把每块石板的缝隙塞得满当,撑开的树叶遮住了刺眼的阳光,抬眼洒下一地的斑驳与苍翠,活像一把巨大的绿绒伞,见证着雨补鲁村年复一年的四季风雨,庇佑着天坑里的万事万物。
雨补鲁村的老人们面色很平和,目光宁静。以前不种田时,他们常三五做伴,聚在树下,借着阴凉,唠着这家的短,那家的长。现在村里变成了景区,他们的时间更多,更富裕,在树下待的时间越来越久,越来越长。
70岁的陈玉石常常这样与树对望,不管早晨傍晚,走到黄桷树下静坐一会儿,等太阳升起,等夜幕降临。这种等待仿佛成了习惯。
等待,仿佛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棵黄桷树,小时候就有了。除了天气热时,晚上蚊子多点,平时至少都要来这里坐上个把小时的。”陈玉石说,自己家好几辈人都在这里生活。在这神奇秀丽的天坑内居住着近200户人家,基本都以陈姓为主,村里还有个陈氏宗祠。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站起来细看。原来,黄桷树左后方的石头高台上,便是宗祠所在。整座宗祠为黔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形制,封火山墙样式,穿斗木结构的小青瓦顶,门前还生长着一棵茂盛的花椒树。
“老一辈讲,当时他们逃难到这个地方,看到坝子平坦,地势像一朵向上开放的喇叭花,四面环山,有易守难攻之势。不仅如此,周围的风景秀美,祭山林里还有一股清泉,就决定在此定居。”陈玉石口中的“祭山林”,在雨补鲁村后山腰。那里有一股天然清泉,隐藏在古树群中,从岩缝间汩汩涌出,汇成一条溪流,从崎岖不平的山石上,沿着山势顺流而下,青山遮映泉水,泉水滋润村落。
据说,泉水往低处流到村子下面,又顺着坝子流进落水洞里,通到地底下的暗河。因为这独特的地理结构,雨补鲁村从不被山洪、雨水淹没,很多东西都保存得很完好。
陈玉石说,“那时候让修落水洞,我还跟着整了点,洞边的一圈石头都是我们搬来的。”
“落水洞是啥?”一脸蒙的我,好奇地问。
“跟着我走,穿过这片向日葵,就看到了。”在另一位村民张洪俊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坝子里的花田,一朵朵绽开的向日葵像一张张打着招呼的笑脸,让人心情愉悦,直到一块平坦绿地中,有个圆形的大地漏出现在眼前。
整个地漏敞口直径为9米,底部开洞直径1米,敞口至底部开洞的垂直高度为2.1米,底部开洞口往下还有1米深的井洞。侧壁保留了原来的“落水洞”,表层用当地青石呈放射状铺砌,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张洪俊说,“天坑地漏”是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除了有观赏作用外,还有排水功能。作品用“漏斗”为概念,将“落水洞”洞口放大呈漏斗状,以此强化自然地质的特点。如今,这里已成雨补鲁村的必来打卡点,深受游客喜爱。
回村的路上,我问张洪俊:“‘雨补鲁’这名字很特别,有什么含义吗?”
他告诉我,“雨补鲁”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当地陈氏先祖起的地名,“雨”指风调雨顺和天时地利,而“鲁”也称努,表示“人和”,“雨补鲁”就是虽得“天时”“地利”,但更需后天努力,才能达到“人和”的境界,过上幸福的日子;第二种说法是“雨补鲁”是彝族语言的音译词,应为“依补努”,“依”在彝族语言中表示“来到、到此”,“努”表示“石板上或石头较多的地方”,而“补”没有实际意义,“依补努”表示来到喀斯特山洼处居住的人家。
“石头的村寨石头的房,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石头的桌凳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再见到陈玉石,他还坐在黄桷树下,老伴儿来喊他去三奶家吃汤圆。临走前,他说雨补鲁村过年会举行“走幡会”,到时让我一定来瞧瞧。
走幡会,是当地村民仿照宫廷制作管乐器材,在望乡台上弹奏古幡曲,在黄桷树下踩出古幡佾舞舞步,围着幡道举行的盛大古幡会。曾经,幡道延伸,雨补鲁村与祭山林泉水相连的另一个村——纳秧寨,每年都会在过年时,举行一次相互走幡,在蜿蜒山道上留下道道幡影、亘古曲音。
太阳渐渐落山,远处葡萄架下仍蝉鸣阵阵。陈玉石离开黄桷树时,我在后面看了好一会儿他的背影,虽有些蹒跚,但脊背很直,两手背在身后,衣服上横着几道坐后留下的褶痕。
村子只有一条路进出,越往村口走,路边一侧的蕉林经晚风一吹,蕉叶便不停打着节拍,蕉香味也愈发厚重,多少蕴含了几分热带风情。
汽车发动前,摇下车窗,我又望了一眼头顶的百年古树,树下木椅坐着一位奶奶。我对她挥了挥手,她的脸像平静的湖面,却迅速泛起一道涟漪,回我一个慈祥的微笑。
树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年复一年,人与树相互见证。树养人,人敬树。当人与树并立于世间,脚下的土地才更生机勃勃。
TIPS
看树何须远足
鹿冲关上有对百年喜树
省植物园园区秋意盎然,鹿冲关天主堂修道院旧址广场旁,两株百年喜树相依而生,吸引了许多情侣前来打卡。
两株喜树并排生长在山脚下的路边,相距不足两米,树胸径约有五六十厘米,高约二三十米。树干笔直挺拔,枝叶繁茂,冠幅遮天蔽日,即使盛夏身处树下也不觉得炎热。
两株树干上都各挂着一块保护牌,上面写着树名为“喜树”,为云岩区保护的古树名木,树龄为115年,还标着保护级别、举报电话、确认单位、编制单位、落款日期等信息。
据悉,喜树开花多、结果多,寓意多子多福,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别名水桐树、天梓树、千丈树、野芭蕉等,是蓝果树科、喜树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高大落叶乔木。速生丰产,花期为5-7月,果期9月,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和干燥,在年平均温度13℃-17℃间、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地区生长,产于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在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和江西东南部较常见。有效成分主要是喜树碱,有抗癌作用。
时下,喜树正处于谢花挂果季。喜树花朵如朵朵未散开的蒲公英,花朵白色,花形漂亮,果子外形如缩小版的芭蕉,一团团的,密密匝匝,很是诱人。
松溪河边桂花香
10月初的乌当区松溪河湿地公园,阳光灿烂,气温适宜,周边许多居民都喜欢来这里逛逛。
在这个桂花飘香的季节,沿着河边的步道慢慢行走,看着溪水流过浅滩河谷,身边传来阵阵花香,让人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市民何先生的国庆,就和公园的花香、郊区的秋田一起度过。不出门时,在家读几本书,听听音乐,也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