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六堡茶园。潘绍珊摄
六堡茶制茶车间。 潘建川摄
9月27日,梧州市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苍梧县第四届六堡茶文化旅游节上的茶艺表演。记者梁乾胜摄
秋分时节的八桂大地,处处绿意盎然,充满生机。9月23日,记者驱车行驶在G355苍梧梨埠至六堡镇的公路上,山上一个个生态茶园,犹如一幅幅绿色画卷,美不胜收。
近年来,广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产业,积极打造六堡茶品牌,着力提升广西六堡茶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推动茶旅文农融合发展,成绩显著。
路通带动乡村发展茶产业
苍梧县六堡镇,六堡茶的发源地,现在是一个以茶产业创建的特色小镇。10年前,这里的道路坑坑洼洼,从梧州市区驾车过来需要2个小时。如今,昔日的泥路已被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代替,各村各户更是水泥硬化路通到家门口。
2020年9月,从梨埠至马江段全长约75公里的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连通苍梧县梨埠镇、六堡镇、狮寨镇和昭平县马江镇的重要通道,沿线穿过100个村庄。
路宽广,茶飘香。这条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激活了该县的六堡茶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人文风情资源等,成为苍梧县群众迈上富裕的产业路、幸福路。据统计,2021年,六堡茶区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69万元。
“2017年,我第一次到六堡镇的时候,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光洗车就洗了一个小时,和我同行的朋友,晕车很难受,说再也不想来了。”来自北方的茶商赵玉光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来六堡镇的经历,深有感慨。与六堡茶结缘,是因为他本人在机缘巧合下品尝了六堡茶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过对多种茶叶的对比、筛选、品鉴,六堡茶最终获得这名北方茶友的青睐。
短短几年时间里,赵玉光开启了六堡茶的“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建立了北方第一个茶仓,茶仓储量达30多吨。目前,他所经营的茶场种茶面积1000多亩,现正着手申请“中国黑茶第一个后发酵基地”专利,并计划扩大种植面积2000—5000亩。
如今,从北方慕名前来购买六堡茶的茶商越来越多。南茶北销的新发展之路正如八桂大地绵延的公路,越走越宽。
利好政策支持创业就业
去年年底,梧州市全面拉开了六堡茶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序幕,吹响建设百万亩茶园冲锋号角。苍梧县依托G355线,把六堡茶作为振兴乡村的支柱产业,开展10万亩六堡茶园种植大会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商人投资种植、建仓,并成立合作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主体发展模式。
致富有产业,增收有门路。在以前,包括六堡镇在内的许多地方,很多荒山灌木杂草丛生,一些坡地种植的也是低值作物,土地资源没有产生应有效益。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之后,昔日荒山变茶山,一个个茶园就像一座座“绿色银行”。茶产业的发展给沿线村民带来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稳稳的幸福,也为小康生活铺上暖心底色。目前,国道355沿线新开发茶园种植4万亩左右,有狮子山茶园、顺冲茶园等多个千亩茶园。
蒋永春是土生土长的六堡镇人。2005年,他在六堡镇中心街上开了一家六堡茶专卖店,多年来见证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蒋永春告诉记者,六堡镇种茶历史悠久,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就有人从事种茶制茶工作,以前多是茶农自家种植几亩地,规模不大。近年来,随着六堡茶的名声越来越响,六堡茶的价值水涨船高,加上全县大力鼓励种茶,且茶企收入稳定,还可以学到许多与茶有关的知识,不少人转变观念,返乡创业。
发展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近几年来,苍梧县年产六堡茶3000多吨,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从事茶产业相关人员有2万多人,茶农人均年纯收入1.1万多元。梧州市茶产业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直接带动24万农户(其中脱贫人口约3.5万人)受益。随着茶叶市场价格逐年提高,六堡镇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9%,实现六堡茶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全面推动了乡村振兴。
大中村,位于六堡镇生态旅游区腹地,村内青瓦白墙的房屋、石阶亭台、清泉流水与四周的茶山浑然一体,一步一景。
10年前,大中村并不是当前的模样。该村党支部书记韦德冰回忆,曾经的大中村因无序发展,乡村环境脏乱差。随着六堡茶产业的兴起,村里开始实施乡村环境整治行动,村容村貌由此焕然一新,杂草垃圾被清理,荒地被开发利用,建造了荷花池、体育广场、鱼鳞坝等设施景观。如今,大中村中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茶农积极参与,持续壮大六堡茶产业,年产茶叶达22万公斤,产值达4000多万元,带动800多人年均增收1万多元。
当前,梧州市发挥原产地、原种茶、原工艺“三原”优势,聚焦“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个环节,高位组织,强力推进,全力把梧州六堡茶产业打造成广西茶产业“半壁江山”,力争用5年左右使六堡茶产业综合产值达500亿元。截至目前,梧州市六堡茶种植面积20.43万亩,年产量达2.5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10亿元,居广西茶业首位。(记者梁乾胜 通讯员黄日丽、龙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