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公园连片的粉黛犹如秋天的粉色童话,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拍照游玩。 本报记者 赵立荣 通讯员 王涌 摄
在家门口街角公园找一张空位、点一杯醇厚咖啡,悠闲地畅想“诗与远方”;在“一江一河”滨水空间,你在岸上走,船在水上行,水上岸上互为风景;在散落于城市各处的博物馆、美术馆、创意园区,回望本来瞻望未来;在蓝天白云下的郊野稻田花海中,期待丰收感恩自然……
这个国庆黄金周,上海市民大多选择足不出“沪”就地出游。据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监测平台显示,长假前三天,在提倡预约出行、不扎堆不集聚、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前提下,上海市A级景区、郊野公园和文博场馆接待游客总量增长。市文化和旅游局表示,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推出的“上海人游上海”十大主题,整合全市优质文旅资源,提供更精准的高质量供给,让游上海游出诗意乡愁。
家门口的好去处感受“小而美”
10月1日清晨去滨江骑行,上午去幸福驿站学非遗刺绣,下午和闺蜜在复兴路喝咖啡,晚上看一场《万里归途》;10月2日去百代小楼听国旗颂讲座……家住徐汇区的张芸这个假期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家门口的好去处,让市民出门转角就是景,随处找到喜欢上海的理由。”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处处长朱国建说,本市近年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深度游、微旅行、慢生活”打造10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推动了城市文旅公共空间开发开放。今年将再打造50家升级版“小而美”的好去处。
同时,推动都市文旅资源迭代升级,持续丰富文旅消费供给。而“上海人游上海”正是将都市文旅资源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链接起来,游出诗意与乡愁。
郊野公园成为特色IP
足不出“沪”乐享田园生活、体验农事乐趣,这是李清和家人的假日安排。带上帐篷和美食,他们一家四口带着爱犬驱车赶往金山廊下郊野公园参加郊野生活季系列活动。
需求的旺盛让假日里郊野公园露营一“帐”难求,像崇明玉海棠、奉贤风筝放飞场、金山农民画村等露营地假日期间早早订满。不少营地安排了特色体验,以秋日丰收等为主题,在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氛围中,大人和孩童都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参与农作或者艺术创作。部分露营区,还有适合亲子互动的游戏器材,令人惊喜的是还有夜间烟火表演,这在城市里是看不到的。
来自平台预订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选择上海郊野游的出游人次同比增长200%。市文化和旅游局也通过对郊野公园所在地域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景观元素文化进行梳理,指导鼓励各郊野公园引入专业化旅游策划机构,加强农村民俗、节庆活动的组织和开发,打造了上海郊野公园的一系列IP。浦江郊野公园举办“花园生活节”,包括艺术画展、戏剧演艺、研学探秘、体育休闲等在内的20余项主题活动。嘉北郊野公园围绕“吃稻”“看稻”“听稻”“知稻”“玩稻”,将自然生态和市民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休闲元素融为一体。
游上海品上海,更加爱上海
《2022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显示,上海综合指数排名前三。当前文旅需求端呈现出的变化之一,就是以近处风景和在地生活为导向的休闲特征更加突出。《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楼嘉军认为,如何把更多的都市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让市民游客在游上海、品上海中更加爱上海,建立与这座城市更深的情感链接,值得持续思考和探索。
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升级“喜欢上海的理由”、“一江一河”游览、“建筑可阅读”“演艺大世界”“家门口好去处”“海派城市考古”等上海文旅大IP,不仅为“上海人游上海”带来流量新入口,也在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市民游客体验度等方面,有了创新举措。“上海人游上海”正日益成为助推上海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今后,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将结合“道路+”“公园+”“生活圈+”,打造更多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为“上海人游上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产品供给,充分彰显城市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让这座城成为上海人眼中暖意的原乡。
作者:何易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