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宣武门外的教子胡同南端东侧,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它便是法源寺。偌大的法源寺内,暗藏着一块古老的石碑,而石碑上神秘的字迹,却能揭开一位历史大人物的性格秘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北京法源寺,是宣武门外教子胡同的标志性建筑,其占地面积约为6700平方米,是我国“佛教重点寺院”,也是著名的“华严三圣”之一。作为佛学院,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法源寺承载着培养青年僧侣以及传承佛学经典的重要使命,它是自唐贞观年间至今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一座寺院。
法源寺内除了雄伟的佛殿以及佛像外,还有一件石刻碑文最引人注目。这块石碑虽然显得沧桑无比,但是依稀可以辨清其上字迹,其中包括:“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参军苏灵芝书”、以及“御史大夫史思明”。
从碑文之上的丹书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这块石碑居然与唐末叛将史思明扯上了关系。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史之乱”中的“史”,指的就是史思明,而“安”指的就是安禄山。
“安史之乱”又被称作“天宝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伙同史思明起兵15万,以“清君侧”之名于范阳起兵,叛军声势浩大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河北及太原地区。
唐王朝的皇帝“惊醒”之后,马上组织兵力反扑,很快,安禄山父子之间发生内乱,安禄山被亲儿子所杀,史思明见大事不妙,便立马抛弃叛军再度投唐。
史思明出身于西域,带有一定的胡人血统,故此其体格威武雄健又骁勇善战,屡次受到军功嘉奖。直到后来,史思明做了安禄山的左膀右臂,辅佐其讨伐奚和契丹,官位直迁至平卢军兵马使。
作为安禄山的铁杆支持者,史思明本人极度主张安禄山叛唐,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国度,如此一来,自己也能够高官得坐。为了对安禄山的反叛提供足够的声援,他专程找来了当时的书法名家苏灵芝,令其镌刻一尊歌颂安禄山的石碑,并将其立于法源寺内,以供百姓“瞻仰”。
不过史思明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如意算盘却打空了。随着安禄山被刺死,叛军开始连连败北,史思明也只能为自己寻找后路。为了销毁罪证,他特意命人凿去原来的碑文,继而用新刻的文字,向唐王朝表达忠心。就这样,一块写满了安禄山功德的石碑,转眼之间又刻上了向唐朝效忠的文字。
据考古专家称,法源寺石碑的价值很高,其主要价值包括:名家手笔、字迹格式、以及历史见证,我们可以逐一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该石碑是唐代书法家苏灵芝的手笔,其笔法之遒劲端庄、可与当时的书法大师李邕、颜真卿相媲美。据资料记载,苏灵芝本人留下的作品并不多,所以该石碑的文化价值相当高。
其次,法源寺石碑有一特殊之处,即碑文都是“自左而右”书写,而非传统的“自右而左”。众所周知,古人在书写时,往往都是采用“自右而左”的模式,这与古代的书写材料、书写观念、书写姿势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这似乎成为了铁律。不得不承认,法源寺石碑绝对是古代石碑中的奇葩,也是石碑中极为另类的个例。
最后,法源寺石碑是历史的见证,它本身与史思明有关,并且承载了史思明本人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石碑碑文内容的变化,将史思明的性格特点彻底暴露,其反复无常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文物是文化的沉淀与凝结,它们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个历史瞬间,也是沟通古今的一座重要桥梁。类似于法源寺石碑这样的文物,其实还有很多,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它们。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