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根脉 深耕红色土壤——走进郊区荫营镇辛庄村
距市区25公里、郊区荫营镇东北部有一个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村子——辛庄村。就是这样一个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在抗战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曾是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一区、四区、五区、七区区公所所在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战争年代的红色印记不曾褪去,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近年来,辛庄村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修缮保护红色遗址遗迹,积极打造辛庄红色纪念馆、红色大讲堂、红色老街、清廉乡村主题馆等,让红色文化穿越时空,以一种新的时代内涵,得到赓续传承。如今,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已经成为阳泉市党史教育基地、阳泉市国防教育基地、阳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阳泉市红色文化研学基地。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群众慕名而来。
探寻辛庄村的红色历史,人们总要到刘鸿达故居看一看。刘鸿达是辛庄人,曾是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后又任盂县抗日政府县长,长期从事革命工作。他的夫人窦春芳、侄子徐广先等都是革命志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立下赫赫战功。近几年,该村对刘鸿达故居进行了修缮保护,并在这里挂上了“辛庄红色纪念馆”的牌子,设立了“古村魅力”“路北烽火”“铁骨英雄”“革命家庭”“路北风云”“抗战名村”“不负使命”7个展厅,以实物、文字、图片、雕塑等形式,形象地再现了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人们传承红色基因,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砥砺奋进。
辛庄村不仅是刘鸿达的故乡,“铁骨英雄”岳勇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辛庄红色纪念馆“铁骨英雄”展厅的墙上,以图文形式详细记录着岳勇的成长经历和抗日事迹。岳勇1902年出生于平定县岳家庄村,1937年参加革命,任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四区区长期间曾在辛庄村办公。1941年12月,因叛徒出卖,岳勇在辛庄村被敌人包围。被捕后,敌人对其严刑拷打,甚至将其双手钉在门板上。岳勇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在与敌人抗争了整整47天后壮烈牺牲。
作为一个充满红色文化元素的山村,辛庄村处处镌刻着红色记忆。这里,有抗大学校遗址,曾培养出一批革命志士。这里,有抗日救亡室遗址。1940年,辛庄村在此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全村198户1200余人加入抗日救国会,运送公粮、救护伤员、掩护抗日志士……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抗战地道遗址。抗战时期,为防止日伪来犯,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号召带领村民在村里不同位置挖了4条地道,出入口设在农户家、庄稼地等较隐蔽的地方,内设“大翻井”“小翻井”等机关,用来藏身或藏粮食等重要物资,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辛庄村参观学习的人们,总会走进地道感受一下。
在村中心,有一棵国槐,树高约20米,需三四个人合抱,树龄有1200多年,虽饱经风霜,依然郁郁葱葱。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红色历史。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聆听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置身古树下,仿佛穿越历史的云烟,听见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走过峥嵘岁月,迈向崭新时代。革命先辈的事迹和精神作为一股强大力量,一直激励着辛庄人民奋勇前行。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燕俊介绍,辛庄村靠山临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村内保存完整的明清和民国建筑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加之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村里的旅游业日益红火起来。最多时年参观人数超3万人次。
说起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刘燕俊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红色领航战略,重点实施抗战地道修缮、烈士陵园改造等项目,依托红色资源和红色教育,守护红色根脉、厚植红色文化、深耕红色土壤、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强心铸魂,凝聚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