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源 [江右古村有金溪 (10)]

旅游 慕尼黑雨后的斜阳 2022-10-20 17:53

原标题:植源 [江右古村有金溪 (10)]

木门楼后有座石门楼,石门楼跟前有群乖狗狗。

说起来挺有意思,植源村一圈看下来,过后让我心心系念的,竟是那群可爱的狗狗。

植源村属于陆坊乡,西邻206国道。村头有家卫生所,进门讨水喝时,得知乡医姓徐,心下以为这是个徐氏村落,过后再一打听才知聚居的是黄氏族人。说是南宋时,先祖黄兆桂寻觅至此驻足建村,繁盛于清代,有官宦富商迭出,“科第”、“州司马第”等古宅,皆系当初建置的家产。

自村卫生所东北望,一道高速路桥从村落上方凌空而过,路桥下方及两侧的拆迁使村子出现了断裂,故而村落自然地被高速路桥划分为两个组团,权且称其为“路内”、“路外”。

“焕二公祠”、“大夫第”、“州司马第”等皆处“路外”组团,断壁残垣,现状堪忧。

金溪的古宅,大都是砌砖为框,穿木为架,架上搭顶,顶上覆瓦。这种木构梁架的房子最怕漏雨。如果长年有人居住的话,发现漏雨,及时修补换瓦,基本可保数百年无恙。若无人居住弃之不管,出现漏雨,再经长时间的雨浸水洇,木质糟朽,整体垮塌也就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路外”这片房子,主体尚好,若是抓紧修缮,应该还可以保存下来。

走过一个路口,一块墙角的“角柱(亦称‘隅石’)”令人动容。大凡房子两面临街处的90度屋角,建造时为牢固计,一般都用一块长条方形石柱为屋子“把角”,以避免车来人往对屋角的蹭撞损伤,在这里,本应该是90度角的石头,建造时宅主硬生生地把“角”给抹斜了,充分诠释了“拐弯抹角”的典型本义。

这是一种给路人乡邻以便利的善行,虽是小小的一凹,却大大凸显了“让”的品格。此后我在金溪的许多古村落里不止一次地看到了类似情形,心里便有些很受感动,对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有了直观的感触。

“紫气”

“路内”组团,应该是村庄古时的核心区域,依傍山林,颇有诗意。本想着能俯拍一幅尽可能展现村貌的照片,结果一来土岗高程不够,二来岭上竹林又密,勉强拍了两幅,皆不理想。

路遇一堆柱础、筒瓦等构件,看瓦的材径以及掺杂的部分琉璃瓦,思忖当非民居所用,应该是祠堂一类的公共建筑。看其整齐有序地存放,或有备用考量,是个好的迹象。

这个组团古宅的存世状态明显好于“路外”,内部梁架及木作构件基本都在,有些也看出当初建造的考究。虽毁坏不算太严重,但修复起来料也十分糜费钱财。

“充然居”大门紧闭,没能进得去。从外观上看,应该保护还可以。

在这些老宅的门扉上,大都钉有“星级文明户”的标牌。上点儿年纪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大搞精神文明建设时的产物。如此推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房屋还有人居住。也就是说,这些房子弃置至多不过三十年,即已颓败如此。这不能不由人慨叹,挺过了几百年,却逃不过最近的几十年,甚为可惜。

这也充分证明一点,房子没了人气确实不行。再好的房子,一撂儿准完。

木门楼当为旧时村子的村门之一,也是一个类似敞廊的村人消闲所在。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狗狗。

可能是由于春忙的原因吧,在这一片寻访时,始终没有遇到一个人,看护这片宅邸的,就是这群狗狗。

开头只有一只,大概听到了动静,又忽剌剌跑来好几只。其中一只黑黑的小“四眼”,一边跑,一边嘴里还奶声奶气地“呜呜”着。

有意思的是,这群狗狗自始至终没冲我叫过一声。几只大黄狗见我给牠们拍照,也只是好奇地抬头看看我,并无抗拒。

至于那只小“四眼”,则在跑过来围着我的裤脚嗅了一圈后,摇着尾巴就去一边趴着歇息去了,那意思好像是在说,自己人,都散了吧。

古宅留给狗狗出入的“门洞”也相当考究

我是很相信狗狗的眼睛的,牠们辨得清善恶。当然我更相信牠们的嗅觉,虽然我的狗狗当时已经走了两年多,但可能衣服上还留有牠的气味,所以这群狗狗不将我视为“外人”,也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大概正因如此,在我绕到木门楼后去欣赏拍摄石门楼时,牠们很放心,从没去打扰,虽然我在里面磨蹭了很久。

“科第”门楼是我在金溪见到的最漂亮的门楼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牌坊式石门楼。

“文革”时期,这类精美的雕刻都曾被当作“封资修”而惨遭破坏。为保护它们,很多智者想了不少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用黄泥巴将精美的雕刻抹平盖住,然后再在其上书写“最高指示”或“革命标语”。

“科第”门楼显然也是这样。所以,尽管距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当年涂抹的黄泥,虽经50年栉风沐雨,至今仍有昔日的“余部”在坚守。

到访植源是在2016年春,而该村则于2018年底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之后虽又两度造访金溪,惜乎忙于访新,没能再到植源看看,想来变化应该不小。下次有机会的话,得想着再去叙叙。

访于2016年4月5日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