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档基本由三部电影霸屏,《哥,你好》是熟悉的“麻花喜剧”味道,对麻花的幽默方式和话剧风格,观众逐渐步入审美疲劳,无法提供过多的期待。
另外两部《万里归途》和《平凡英雄》则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主旋律电影。两部一对比,高下立现,也让我认识到“主旋律”不是问题,题材不是障碍,关键还是真诚创作与摆烂“恰饭”的区别。
以下讨论仅限于电影本身,不涉及对真实事件的判断。
先说优秀的一部,《万里归途》。
《万里归途》应该是充分吸收了从《战狼》到《湄公河行动》的成功经验,作为监制的郭帆应该在场面调度和布景方面给了不少指导,片中场景多样并且切换迅速,达到一部优质电影的合格标准。
而饶晓志已经在《无名之辈》中表现出了把握多线索叙事的游刃有余,《你是我的春天》拼盘中,也比其他导演略胜一筹。所以在《万里归途》中,叙事张力贯穿全片,大的任务(撤侨)之下,各种小冲突不断涌现,过关被卡,反派对赌,意见分歧,同胞叛逃,挽救小孩,全片没有赘余的煽情和铺垫,一场接着一场,牢牢牵引住观者的注意力和情绪。
剧本在人物刻画方面着力不小,张译和张子贤圆满完成了角色诠释,对比之下,王俊凯略显稚嫩,不过正好契合角色本身的中二,加上偶像光环,基本掩饰得过去。其他配角和反派也演技在线。为了让悍匪头子的“左轮对赌”更为饱满真实,三次出现“面具戴久了,就成了真实的脸”,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很多参与或经历过撤侨行动的同胞,都称赞该片“真实”,“真实感”来源于对战乱残酷一面的真实展示,没有什么出生入死、上天入地,有的只是机枪扫射,子弹意味着血腥和死亡;然后是在炮火中撤离的焦灼感,没有时间抒情,没有唠叨铺陈,有的只是沉默思考然后敏捷行动,扛住压力然后冒险前进。这才是真实的重现,才是值得感受的段落。
张译舍弃回国机会,是有章宁牺牲的情感铺垫;王俊凯的热血中二,则来自于角色设定的气质;小孩诵读古代传说,由一本战火中的绘本引出。甚至王迅带领的叛逃,也都有最初行事的风格做底。
这样缜密细致的情节铺垫,体现出了创作团队的一种真诚和专业。这份对待故事的真诚态度,观者无疑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不仅收获很多眼泪,好评和票房也都可以证明。张译的稳定表现,让人完全忽略掉故事本身的一些不合理之处。而情节的铺垫和贴近现实的转折,也让国家卫星系统的植入显得顺理成章。
反观《平凡英雄》,则因为不真诚和业余化,简直是处处踩坑,时时刻意,令人尴尬到了极致。
《平凡英雄》很明显是在上映前就已经收回成本的“植入片”,创作根本看不到专业性,全然是以惯性手段完成的“恰饭”工作。
片中基本没有一个饱满得能立足的人物,张一山的年轻医生勉强算一个,但是最后的忏悔也来得非常突兀。其余的冯绍峰、李冰冰、黄晓明也都顺着摆烂的剧本,勉强完成各自的“恰饭”任务。
除了几张能叫得出名字的面孔,其他角色则完全是业余参演,业余得就像企业员工自导自演的宣传微电影。孩子妈妈除了哭和昏迷不会别的,孩子哥哥自己还是个傻气的孩子,却要负责这么重要的决定。
角色的架空,直接导致了情节的跳脱和各种荒诞的行为。失去手臂尚在淌血的孩子,还可以温柔安慰哭泣的母亲;前一秒还在怒吼的小摊主,后一秒马上转变成指挥交通的热心路人。飞机上孩子不能睡觉,乐手们马上变出各式乐器合奏“娃哈哈”,(欺负观众没坐过飞机?飞行过程中拿个行李有多难?)最后还齐声喊加油。
所以请原谅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完全无法与断臂的孩子共情,甚至有几次不知羞耻地笑出声来。好在整个影厅只有我一个观众,否则就更加尴尬了。
一个孩童的救援,积极响应、迅速开辟通道都是应该的,但是这个孩童何德何能,要让交警姐姐、机场大叔甚至同班乘客都要眼含热泪,行注目礼?要让航空系统甚至军方都要统一部署,全体让道?难道他们在紧张工作和施以援手的同时,已经意识到他们在参与一项伟大的壮举还会被拍成电影?
如此刻意的煽情和仪式感,大大破坏了故事本身的节奏和可信度。角色们的台词和反应则更是毫无逻辑,突然转折;这些荒谬感让军机护航更显突兀。
所以啊,题材真的不是局限。故事永远都摆在那里,只要你足够用心和专业,都可以把它们讲述得动人心弦、催人泪下。